发展核武 应对印度
近段时间,巴国内局势异常混乱,恐怖袭击、政治倾轧、部族冲突接踵而至,但巴海军似乎保持了不错的“小环境”,各项工作推进得井井有条。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披露,巴海军参谋长桑迪拉正着力推进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海基化”建设,努力成为巴基斯坦“二次核打击”的中坚,这被外界视为对印度获得俄罗斯攻击核潜艇并密集试射K-15潜射导弹的一种反击。
众所周知,印巴两国存在领土纠纷和严重的战略猜忌,任何一方的重大军事举动都会激起对方的激烈反应,况且印度试射的K-15潜射导弹虽能携带核弹头,但射程只有700余公里,就印度周边来说,只能对巴基斯坦构成重大威胁。
桑迪拉曾于去年初就警告过,如果印度迈出建设“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步伐,那么巴基斯坦就不能置若罔闻,巴海军应该有所作为,确保印度洋的“战略平衡”。外界推测,如果在桑迪拉等军方强硬人士的推动下,巴海军真的进行“核武化”,那么见效最快的方式当属核导弹与潜艇的结合。目前巴基斯坦海军拥有3艘从法国进口的“阿戈斯塔90B”型常规潜艇,它们因安装封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CCD/AIP),可在水下潜伏数周。考虑到巴军工系统已经开发出射程达500公里的“巴布尔”巡航导弹(类似美国基本型战斧),不排除巴海军将携带核弹的“巴布尔”导弹集成到潜艇上。
巴基斯坦军事联合会分析师奥斯曼·沙比尔表示,桑迪拉等将领一直努力推动发展海基核威慑力量,“2005年亮相的‘巴布尔’导弹在设计之初就可能是为了用于潜艇”。他还表示,巴海军“在使用类似系统方面已积累相当经验,例如潜射‘飞鱼’导弹已在海军服役多年”。
另据印度“Sifa”新闻网披露,美国国防部曾指责巴基斯坦海军在第三国专家帮助下擅自修改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的制导系统,使其具备攻击陆上目标的能力,从而改变巴基斯坦在海基导弹打击方面的劣势,对印度军事目标构成威胁。美方认为,巴方此举违反美国《武器出口管理法》。但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对此予以否认,指出“鱼叉”导弹的射程仅110公里,不足以攻击印度内陆目标,印度还从以色列引进了“巴拉克-1”海基反导系统,拥有导弹拦截能力,因此改装美制“鱼叉”导弹所需的研制成本与改装导弹的潜在威慑力不成比例,巴基斯坦军方不会做这样的“赔本买卖”。
不过,外界分析,桑迪拉深为本国海军装备老化所困,为了迅速拉近印巴两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他乐意做任何有希望的事,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桑迪拉的个性颇有担当”。
挺身为国 声望卓著
且不论巴海军“核武化”或私改美国导弹的情况到底如何,倒是桑迪拉的“强人个性”受到广泛关注。
这位备受巴军将士尊敬的干将出生于1954年,家族是旁遮普地区的名门望族,父母本希望他继承大笔家产(仅成片的祖传土地就足以让外人羡慕),但桑迪拉不愿躺在家族荫蔽下虚度光阴。他在1971年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后,正赶上巴基斯坦在1971年与印度的战争中惨败,国人都生活在沮丧无助的气氛中。年轻的桑迪拉决心要为改变这一切尽一份力,于是转投卡拉奇海军学院。据说,他之所以选择海军,是因为在那次战争中,印度军舰和飞机肆无忌惮地袭击巴基斯坦商船乃至港口,如入无人之境,在充满自尊的巴民众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
由于学业优良,桑迪拉被保送英国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之后又前往印尼海军指挥参谋学院实习,获得了丰富的指挥和实践经验。回国后,桑迪拉从扫雷艇艇长一直干到“巴德尔”号驱逐舰舰长,特别是在1999年印巴卡吉尔战争期间,他临危受命,指挥并不强大的第25驱逐舰中队执行卡拉奇港口保卫任务,令印度西部舰队不敢轻举妄动。
2001年,在美国的裹挟下,巴基斯坦被动地卷入阿富汗反恐战争。由于“基地”组织及其同情者在印度洋上有多个据点,海上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桑迪拉除了指挥舰队进行日常海疆巡逻外,还要与多国舰队密切协作,确保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等敏感水域的航行安全,并赢得美国等盟友的交口称赞。
2004年,印度洋发生大海啸,大批西方游客困在岛国马尔代夫,应美、法等国的请求,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责成海军采取救援行动,而具体负责的就是桑迪拉。他只用十几个小时就安排好舰队出航计划,并亲自坐镇一艘战舰,迅速营救出大量被困的欧美游客,为巴基斯坦赢得了国际声望。
2011年,桑迪拉被正式任命为巴基斯坦海军参谋长。如何在其任内完成海军装备现代化与人员新老交替将是其核心工作任务,而这一充满挑战的海军建设历程又面临各种威胁的困扰。要知道今天的巴基斯坦不仅面临夙敌印度的强大军事压力,同时恐怖组织的袭击也让巴军建设举步为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桑迪拉为代表的巴基斯坦精英军人越是面临困境,就越能展现他们的才华与忠诚。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