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她年龄相仿的邓汉娜(音译)和杨阿兰(音译)同样出身穷困,体会过越战的残酷,在生意场上打拼出格外耀眼的“半边天”。
黎:不怕露富
黎鸿翠珍1970年出生在河内,父亲在越战快结束前去世,母亲靠当教师的微薄收入抚养6个孩子。母亲经常说的那句“努力工作是生存的关键”一直铭刻在黎心里。黎不愿多说战争中的经历,谈起如今的生活倒是知无不言,不怕露富。
黎是大型贸易企业伊梅克斯泛太平洋集团主席,旗下有25家分销奢侈品牌和投资本地商场的公司。今年她给自己定下年营业额10亿美元的目标,坦言已实现一半。
黎与丈夫以及两个女儿住在胡志明市一座豪宅,家里有10名佣人,车库中停放三辆劳斯莱斯汽车、一辆宾利汽车、一辆越野车。
黎长得甜美秀丽,年轻时是越南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空姐时,她结识在越南出生、在菲律宾长大的丈夫。
黎的丈夫是越南航空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强大人脉对黎的事业发展功不可没。不过,黎坚持她获得的一切离不开自己的艰苦奋斗。
1995年,新婚不久的黎竞拍到开办越南首家超市的诱人合同。她回忆,这是个与军方合作的项目,她与一群军人讨论时,他们毫不掩饰质疑的神色,仿佛在问这个25岁姑娘怎么管理超市里2万件商品,“我就是要证明他们怀疑错了”。
她把超市经营得非常红火,后来又把经商范围扩大到独家代理一些奢侈品牌,直至掌管商业集团。
邓:参与慈善
黎的致富之路离不开“金龟婿”的铺垫,比她小两岁的邓汉娜的财富则更体现个人奋斗的结果。
邓1岁时,父亲死在战场上,母亲受惊过度奶水骤停,只好用糖水喂孩子。邓少年时穷得吃不饱,一度饿晕在街头,14岁时开始摆摊养家,起初卖咖啡,后来卖自制衣服。与此同时,她坚持读到大学毕业。
1994年,邓进入一家跨国广告公司,向越南市场推广西方产品,如可口可乐、美宝莲化妆品、雀巢食品等。她在工作中注意到越南市场巨大,不久辞职创立自己的广告公司。
“开始很难,因为越南性别歧视严重,客户经常把我当成秘书,当然他们现在不再犯这种错了。”邓说。
她的广告公司如今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同时她还是一家管理着2.5亿美元资金的私募基金公司合伙人。前不久,她在胡志明市开了一家时髦餐馆,主打泰式混合料理。
邓说,她注重实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无谓花钱多少。她的一些衣服购自价格低廉的大众品牌店,即便耗资不菲也会参与慈善事业。她明白,财富容易让人迷失。
杨:珍惜所有
邓的好友杨阿兰38岁,也是一名苦出身的女富豪,对财富的看法与邓类似,不想成为金钱的奴隶。
杨14岁时,因家境艰难,随父亲花钱乘渔船偷渡到中国香港。船的载客量是20人,却坐了72人。留守越南家中的母亲17天没睡安稳,直到获悉父女安全抵达。
到达香港时,官方安置越南难民的项目已经结束,杨与父亲在一片铁丝网围起的区域生活了5年,等待政治避难申请被批准。
杨形容他们住的地方“像监狱,没有隐私,淋浴时像猪一样被喷上消毒液”。他们的避难努力最终失败,只得返回越南。
如今,杨经营着一家卖现代风格家具的公司,生意兴隆。经历过苦难的她认为,如今的越南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所有。“我这一代人知道什么都没有和什么都有的滋味,不会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 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