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绑定利益
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场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全球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集团,是新西兰1万多个奶牛养殖场主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乳品加工企业,年出口额占新西兰贸易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因为拥有加工企业的所有权,牧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收益得到保障。奶农依据合同向企业供奶,企业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向奶农支付奶款,企业加工增值所获取的利润定期向奶农分红。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所有奶农都特别注重产品质量,并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发展。
新西兰的牧场绝大多数是家庭式经营,以此建立起由牧场主、草地所有者、乳制品加工商、销售组织等共同参与管理和分配的合作体系,
新西兰的乳业高度纵向一体化,最低一级是农场主,上面一级是奶农合作社,最上面一级是乳业委员会。农场主拥有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又拥有乳业委员会股份。农场主把生产出来的牛奶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卖给乳业委员会,乳业委员会通过全球营销网络把这些乳制品销往海外。
政府部门统一管理
严格的管理与先进的检测手段相结合,也为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新西兰食品安全局负责监管新西兰11600个牧场、172家乳品生产商、226家乳品运输和储存商、164家乳品出口商、46个乳品实验室和252个乳品风险管理评估机构,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一条龙管理。
食品安全局制定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标准,对奶牛场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具体的评估和检测工作委托有认证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承担。
同时,新西兰奶业的稳定发展还得益于成熟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最主要的行业组织是完全独立的新西兰奶农协会,由牧场主出资、授权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研究提升奶牛场的生产效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此外,新西兰家畜改良公司还拥有该国唯一的“国家奶牛信息数据库”,记录着1984年以来3000多万头奶牛的信息。现在,新西兰几乎所有奶牛在这个数据库里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记录,相当于给每头牛上了个“户口”。
着力整顿奶粉市场
新西兰人口少,乳制品和奶粉主要出口到海外,在国内销售的奶粉品牌并不多,相互竞争也不大。
由于新西兰一些华人和留学生从事奶粉代购,到当地超市购买婴儿配方奶粉后邮寄到国内赚取差价,使当地超市的婴儿奶粉经常被抢购一空,引起当地消费者不满。
新西兰政府自2012年9月起整顿奶粉代购市场,禁止个人邮寄奶粉到海外,华人到超市抢购婴儿奶粉的现象大为减少。目前大型连锁超市基本都对婴儿配方奶粉实行限购,规定每名顾客1天最多购买2罐或3罐。 刘洁秋 徐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