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懒得做饭,我们就去前卫村的“农家乐”。吃过几家,大同小异。
那天我们摸到了老宋家。老宋家在弄堂的最后一幢房子。有点冷僻,不太好找进门,里面冷冷清清,看上去没有生意。老宋接待我们的时候,有点愁眉不展。我们一说“当年胡锦涛总书记来过你家”,老宋马上眉开眼笑了,自豪而殷勤地打开客堂大门,让我们看他和总书记的大幅合影照。
说起这件事,老宋滔滔不绝。胡锦涛总书记怎么进门,他对总书记讲了什么,一情一节,详详细细。说着说着,老宋话题一转,抱怨最近脚疼得不得了,做生意没啥心思。听老宋述说病情,发现他跟我得了同一种病,那是一种不太常见的静脉血栓,常常被误诊。病友相见恨晚。作为资深病友我听出来,老宋的治疗缺了最关键的药物,赶紧告诉他,得去大医院做正规的治疗。老宋认真地一一记下。
听说我们住在普陀区苏州河一带,老宋连声说“有缘有缘”,更加滔滔不绝。原来,老宋年轻时在苏州河边云岭西路上一个烟草仓库当工人,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崇明农村。当了7年的生产大队长,1969年带领乡亲来到现在前卫村的所在地、崇明岛中部的荒滩围垦造田,再后来,就在前卫村安了家。
“我老太婆有远见,说,你还是离开农村户口好,今后可以吃劳保,我做家属的也能沾点光。我听老太婆的,去了外地安徽绩溪那里的一个兵工厂。告诉你哦,绩溪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家乡啊!我们有缘啊。”
“现在退休工资1800,共享费1000,逢年过节还有300、200小钱发发,夏天还有高温费100块……”
我把话题扯回来,问起农家乐的事情,打听著名的“活杀鸡毛菜”的故事。
老宋更加得意了。当年,家里来了一群复旦大学的大学生,点了200元一桌的饭菜,老宋的老太婆炒了两盆鸡毛菜,结果两盆鸡毛菜最先见底。
大学生们嚷嚷,“阿婆,你们家的鸡毛菜好吃啊,不像我们在上海吃的,要嵌牙齿。能不能再来一盆?”
老宋的老太婆说:“鸡毛菜不值钱,再炒一盆没关系,就是天黑了,到田里摘菜阿婆看不见了。”
大学生七嘴八舌:“打手电,我们跟阿婆一起摘。”
大家七手八脚摘了鸡毛菜,还围在灶边看着阿婆下锅炒菜。农村大灶炒菜,一煸就好,一盆鸡毛菜碧绿爽青。大学生们大叫起来“活杀鸡毛菜啊!”
老宋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胡总书记,总书记听了哈哈大笑。
我们吃饭的时候,老宋坐在桌旁又滔滔不绝。
老宋的儿媳妇在厨房烧菜,老宋的老太婆进进出出上菜,我们边听边吃饭,一眨眼工夫六个菜扫清:长江鰡鱼红烧老豆腐,青葱炒农家鸭蛋,油炸烤籽鱼,清炒鸡毛菜,崇明腌菜,番茄蛋汤,黑麦大米饭。
结账付了110元。老宋家自制的腌菜好吃,再买一份打包回家早上好过泡饭。
我跟老宋说,以后要到你家来搭伙了。
老宋说:“小妹啊,你来我们家,80块一天,包吃包住。”
老宋一声“小妹”,喊得我心花怒放,足足换去三声“老宋伯伯”。病友升级为亲戚。
去年秋天,我顺道去探望老宋。听说“上海小妹”来看自己了,老宋立刻从厨房“哎呦哎哟”叫着出来。两年没见,老宋红光满面,年轻了不少,正忙着剪毛豆。老宋还是跟以前一样滔滔不绝,根本没有我们发声音的空当:
“毛病好了,脚老早不痛了。两只脚一样粗细了。隧桥通车了,农家乐生意好得不得了,来吃饭的上海人越来越多,住宿倒少了。伊拉上半天去西沙公园,下半天到森林公园,公园出来就来白相前卫村,到我这里吃过夜饭,最后回上海。中饭500元一桌,夜饭700元一桌,哎呀,吃不消了,一顿要烧十几桌!太辛苦了,小妹啊,我赚的是卖命钞票啊!老太婆、儿子媳妇通通一道做,就连做中学老师的女儿周末也来相帮!节假日生意好得吃不消!小妹啊,叫你爹妈来我这里住,白相几天,都是熟人,好吃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