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千卷,不如日行一善”;“烧香无数,不如尊老敬贤”。年迈的母亲不仅自己一心向善、一生行善,还持之以恒教育我们育慈善之心、行慈善之事、做慈善之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和姐妹准备上学的学费,就不辞辛苦地种了一块西瓜田。“一亩园,十亩田”,母亲育秧、施肥、浇水、打杈,“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忙得连我们都心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精心呵护、耕作下,瓜秧上很快就结满了瓜儿,并一个个像鼓了气的球一样长大了、变甜了。“西瓜是百果之王”,我们都流着口水,盼望着吃到甜美的西瓜。一天,烈日炎炎、挥汗如雨,我在看瓜时,地头来了两个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老年人。他们在地头上停下来,向我说明了来意:寻亲路过这里,太渴了,想“借个”瓜吃。想到母亲种瓜的辛苦,想到自己看瓜的闷热,再想到那即将交纳的学费。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就在这时,母亲赶过来给我送饭,知道了,她马上把我的饭碗往地上一放,到地里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瓜儿:打开了一个,给他们吃,把另外一个放进了他们的布袋,准备在路上吃。我气得嘴撅得老高:妈妈,咱自己都舍不得吃一口,再说了,他和咱们非亲非故,凭什么又吃又送!母亲一边帮他们提着瓜向村里走去,一边对我说:“张口容易合口难。不是到了难处,谁想向他人求助?人在难处盼亲人,咱咋能袖手旁观呢?”直到他们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母亲才回来,看她喜气洋洋、眉开眼笑的样子,就像找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慈善是朵开在心灵深处的、纤弱的花儿,需要你用心去浇灌,用爱去呵护”;“慈善不在大小多少,在于从心里关注、关心、关爱他人,慈善上一分钱和黄金万两是等价的”。每年的秋季,到了红薯成熟的季节,母亲总喜欢给我们做红薯糖糕。“红衣裳,真漂亮。红白糖,好心肠,尝上一口喷喷香”,糕饼终于做好了。当饼儿们闪耀着美丽的光泽、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小孩子记吃不记打”,迫不及待、垂涎三尺的我早早挤在了灶台前。妈妈总是挑选出又大又圆的糖糕装上满满的一盘一一送给邻居。“妈妈,这么好吃的东西,送人多可惜啊。你忘记了,这柴草是我们一根一根捡来的,面、糖是咱家一个一个鸡蛋换来的,多不容易啊!”路上,我踮起脚尖、小声地埋怨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妈妈停下脚步,意味深长地说:“一家有饼百家香,一方有难八方帮。
有好事想着别人,不吃独食,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妈妈信。这样做,妈妈心里踏实!”嗨,还别说,妈妈的大度和慷慨,总是换来丰厚的回报: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原来为了个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红个脸、为了不懂事的孩子而有个磕磕碰碰的,也烟消云散了……
看到年迈的母亲还是那么辛苦,我们在感叹“岁月不饶人”的同时,更担心母亲在乡下辛苦劳累。我们兄弟姐妹一合计,就把她接到了城里:让她好好享享清福。“跟时间赛跑,与慈善同行”,可是闲不住的母亲,不是帮素昧平生的邻居带孩子,把家里变成了免费的、全天候的“托儿所”,就是约来小区的老人聚会,家里自然成了老人们散心、开心的“聊天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连家里用不着、过时的衣服、鞋子和书籍,也没有“逃”过母亲的“法眼”(母亲说不叫“法眼”叫“善心”)。乐呵呵、笑眯眯的母亲把它们分门别类、清洗整理打了包,送给了楼下热心的门卫夫妇,寄给了老家的困难户、五保户……
在母亲眼里,慈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慈之所存,善莫大焉”。
十日谈
感恩母亲
家里网络出现故障时,我们都放弃了,但老妈出手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