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向来有两种寓意,一是不现实、绝对难做到的,被称为“做梦”;另一种对未来的憧憬,鼓舞自己去奋斗,视为理想。“上海光源”项目的成功就是后者——梦想成真。日前,此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引起笔者的联想。
联想之一,戴上“高科技”眼镜,世界是多么的神奇美丽。记得2009年上海光源启用不久,笔者作为上海人大常委会考察团成员,来到坐落浦东张江、美丽的“鹦鹉螺”形的巨大建筑群。这个相当于28个足球场、投资12亿元的庞然大物,内部的科技含量极高。电子束发射弧度精细到4纳米(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头发丝为6万至7万纳米),我亲眼目睹这台“巨无霸”“精细”的运作,一丁点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古生物化石”,被放大多少万倍以后,只见呈“花瓣”型的、异常美丽的细胞分子结构图案。如此微观世界里,万物竟然如此“鬼斧神工”,此次考察真是经历一次心灵的“高峰体验”!
联想之二,有“硬家伙”才有“发言权”。记得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占有一席之地”。他老人家还说“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越高兴”。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是研究蛋白质结构最精细、最快捷的手段,目前世界上80%的蛋白质新结构靠它来测定,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正是借助这种技术实现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矿床地质、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金属玻璃、纳米材料等,“光源”亦是理想观察平台,信息、航空航天、机器人、医药、微机电和能源等新兴产业都少不了这个平台。世界上第三代“光源”平台有13台,中国上海光源(SSRF)能量居世界第四。可以自豪自信地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占据世界第一梯队的位置。
当今世界,有“拿得出”的“硬家伙”,方有相应的“话语权”。在高科技领域,我们产品琳琅满目,可以说已圆了小平的“一席之地”之梦。
联想之三,“创新驱动”有进步,但还有“短板”。像“鹦鹉螺”这样能将“技术转化为产业”、“产业又市场化”的项目,还显得不够,以致我们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上处于“中下端”。创新转型的关键,在于获取更多的核心技术、更多的高端装备。这方面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学、研”形成相互合作、融洽的“链条”存有障碍,企业、高校、科研所各有各的发展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比如“研发综合指数”中,企业投入占比并不理想。在全国人代会上海团审议时,中央领导对上海再次提出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要求,特别要“把握核心技术”,否则,中国要实现“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
“鹦鹉螺”圆梦,鼓舞我们去占领更多“一席之地”,去圆更多“世界第一梯队”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