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史馆今年六十大庆,我是六十岁时入的馆,入馆也已十七年了。如今我常常会庆幸自己能被聘为馆员,从此踏上了可以发挥特长、施展才华的平台,进入了幸福、快乐的生命的黄金通道。我感到自己六十以后再青春。依自然规律而言,人生理上渐渐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若以心理而言,由于入馆后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怀和照顾,享受着“老来福、真正福”的生活,心中温暖、愉悦,也能勃发出熊熊的精神活力,做成一些事,说明人是可以老而弥坚、老有所为的,我对文史馆常怀感恩之心。
文史馆的宗旨是“敬老崇文、存史资政”,我认为“敬老”须老而可敬,“崇文”应有文可崇。作为馆员应奋而有为,被敬而不感羞愧,有文要坦诚相叙。2007年时我顿然感到岁月不再,倏忽间已白发稀松,古稀已过,遂生归纳人生、归纳文章,将自己廿余年间在《书法》、《书与画》、《世纪》等杂志所登百余篇文章择而成书之想,即与文史馆编研室负责同志商量。文史馆领导对拙著的编辑出版非常重视,将此书列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系列”之一,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资助。有关同志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为我选稿、择图、整理,又得到时任馆长吴孟庆的极力鼓励和支持,并亲赐“序言”。此书若无文史馆相助是很难完成的。这本书也是我对书法理论研究的毕生心血,写出了我对书法追求的苦乐交融,苦在攀登艰难,取其一瓢之不易;乐在永存美梦,得之一瓢之快乐。其书名为《书法心语》。
我学书法数十年,于书法不可谓不痴迷、不用功,然常感书艺玄妙,学书艰难。徒有畅游之志,难得达岸之喜,无一日不怀“敬畏”之心,从不敢轻举妄动,自以为是。对于平日疏于理事、时有懈怠的我,办个人书法展之事是想也不敢想的。2008年某日,文史馆业务处负责人曹名才先生对我说:“我将退休,很愿在退休前为馆老多做一点事,你是否考虑开一次书法展,具体事务由文史馆操办?”闻听此言,让我大出意外,大为感动。文史馆平日组织我们书画家笔会,大家一起写写字、画画图,其乐融融,也常组织我们到全国各地采风,从莽莽苍苍、大漠落日的北国风光到小桥流水、优雅旖旎的江南小镇;从松风涛声、千壑竞秀的黄山到椰林婆娑、满目苍翠的海南,在祖国秀美河山中吸取艺术营养。我明白,这是文史馆在“培养”我们,在“敬老崇文”。但对办书法展我仍自感信心不足,就说:“让我写写试试,行,则展;不行,则罢。”事后我就丢去“懒散”,集中精力,拿出“勇气”和“担当”不断写,不断否定,常常一件作品写十几次仍不满意,只能放下,静一静心,去掉一些浮躁,明日再写。闭门创作了半年多,遂成作品九十余幅,于2009年10月在文史馆展厅展出。开幕时来宾踊跃,求签名者将我围得水泄不通,忙得我分身乏术,平生第一次让我感到做了一天的“明星”,心里是一颠一颠地快乐着。这也算是我一生中办了一件大事,至今我仍激动地感谢文史馆和名才的提议和鼓励,不然我将一纸不墨,是文史馆让我六十后再青春。
海派书画展在东瀛引来很多重要人士的关注,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