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都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从数千年前的远古文明一路走来,融入近代社会;由“江海通津”到“东方巴黎”,从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到国际交流都会,独具魅力,风情迤逦。历经170年中西文化会通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合璧,孕育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文化风格,形成开放多样、求新务实的人文特色。这些风格和特色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造就了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收藏,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历史发展。本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携手上海文物商店和6家行业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不同类型的藏品约230件。
上海,襟江带海,有6000年悠久历史。元代立县,明、清航运兴盛,成“江海通津,东南都会,文秀之区”。上海航运的兴盛得益于沙船,沙船也称“防沙平底船”,是一种大型平底帆船,成形于唐宋时期。遇沙不易搁浅,适于江南水浅多沙的航道,同时可以溯北而上,为海运北上打下了基础,改变了运河淤塞后的漕运困状,使上海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枢纽,此次展览中就有就有一件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江苏沿海五桅沙船(模型)。
近代上海,成为首批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她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外商外资舶来品涌入的门户,成为中外贸易中心,成为国内外众多人士谋生发展、互生共存的移民城市。像汇丰银行1865年就在上海设分行,统辖中国大陆所有分支机构。进入上海后控制了绝大部分洋行的贸易结算业务。从此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汇丰银行铜狮(复制品)中,无疑让我们可以想象1923年6月汇丰银行新大楼落成时的盛况。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市政设施的完善,上海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大都市,也逐渐形成新的城市生活,包括经济、技术、管理、市政、消费等。上海城市繁盛,扩张和现代化是中国近代都市形态形成与演变的特例。上海的道路经历了土路、碎砖路、碎石路到柏油路的变迁,上海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同时相应经历了从轿子到马车、人力车、汽车、电车的急剧代谢。当时的上海往往会有最新的车型露面,像奥斯丁7型汽车在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于1922年开始生产,被誉为英国的T 型车。并在德国、法国、美国通过授权的方式生产,此次展出的一辆1922 奥斯丁 7型就是由上海汽车博物馆收藏的,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当时上海汽车业的发达。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上海有了联结内地的铁路干道,大大加速了经济发展和地方交流。此次展出的上海铁路博物馆收藏的1947年 KD7蒸汽机车铭牌,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于二次大战结束后,协助中国战后重建所援助的蒸汽机车 。建国后,KD7型主要配置于上海、广州铁路局作为干线货运用蒸汽机车。
随着近代城市信息传递加速,近代邮政、电信等业务应运而生。近代中国邮政于1878年在北京、上海、天津、烟台、牛庄五地由海关兼办。1928年2月至6月间,上海邮政接受南北两个邮政总局共管,在街头设立专线信筒。在此次展览中,就有上海邮政博物馆收藏的上海街头专线信筒,其专收寄往南京及沪京沿线各埠邮件,用户只要在每日10:05分前将信件投进该信筒,可随当日沪京夜车发出,第二天一早到达。上海电信博物馆则展现了其收藏的一件1910年上海出版的中英文电话号码簿,其中中文木刻版号码簿成为《华洋德律风公司行名簿》,这是上海最早编印出版的电话号码本。
在近现代,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这一时期,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增多,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进口面料也是中国接受西方艺术风格的主要渠道之一。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此次展出的一件民国时期的无袖旗袍,系上海霞飞路499号上海摩登绸缎公司出品,现为上海纺织博物馆收藏。
沪上餐饮业适应中外、内地与沿海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在菜肴品种、烹饪派系上集各家之长,兼容并蓄。上海市民不仅把各地主要菜系,包括西餐纷纷集中“拿来”,还根据消费特色,多少作些改进变化,打上“上海”的烙印。上海家庭冬天多烹制什锦砂锅,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称“一品锅”,既暖和又营养丰富。用炭火保温的称暖锅,也有用陶质砂锅直接放炉子上烧好了再上桌。暖锅有铜质、瓷质,后来有合金的。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的民国“一品锅”砂锅,为釉上红彩,所绘山水纹有“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整件器物红、蓝两色相配,端庄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