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动我,我回报他人
临近下午5时,29岁的童小姐匆匆赶来,径直登上了人民广场流动采血车。第一次献出热血,她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尽管照例加班,老陆和采血护士依然很开心。
童小姐献血的初衷,来自于感动。前几天,她听了一场讲座,得知一位贵阳的同事默默资助着20名贫困生,为了维持收入保证孩子们的学费,她努力工作到临产前一刻。
“帮助别人,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童小姐深受启发。怎么才能更快地、更直接地帮到他人?她想到了献血,并在网上查询了距离最近的流动采血车。在同事的陪伴下,她从浦东八佰伴坐地铁2号线赶了过来,“听说5时下班,还好赶到了,完成了我的心愿。”小童爽朗地笑言,“我反正身体很结实,就献了400毫升啦。”
旅游纪念,热血无国界
埃里克和斯文哥俩是来自比利时的游客,昨天下午3时许,他们刚在采血车前驻足,劝募员老陆就迎上前去,“哈罗(你好)!”“派司伯特(护照)?”小伙子们听了连连点头。
老陆说,献血时必须携带身份证,外籍人士则需要护照,“我一说,他们就懂了。”老陆说,“爱心是相通的,我英语不行,加点肢体语言,外国朋友就能懂。”
原来,哥俩一直都坚持献血,去年7月15日,两人就曾经一起献血。现在来上海旅游,每人又献出了400毫升血。当他们高兴地举起献血本合影留念时,也为此行留下了难得而特殊的旅游纪念。临走时,埃里克对采血护士徐瑞华竖起了大拇指,“你的技术很好,一点都不痛。”
不算什么,却弥足珍贵
老姜是一位退伍10年的消防兵,1.88米的个头,皮肤黝黑,身体敦实,得了个绰号叫“大力”。下午近4时,当他在展板前驻足时,老陆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大个儿”,赶紧上前“主动服务”,递上折页,笑着问道:“有兴趣吗?”“今天身体好吗?”“身份证带了吗?”
老姜其实只有30岁,他说:“我天天经过这里,可一直没时间,今天休息,就上来了。”2009年,他就在人民广场流动采血车献过血,昨天他又献了400毫升全血,“大力哥”讲话非常大气也很真诚,“这点血,根本不算什么。”确实,对健康的献血者来说没有大碍,可对于临床用血来说,也许就能挽救生命。
平凡人物,天热血更热
当了10年宣传招募员,老陆今年要退休了。他说,从来没遇到过这么长时间的高温,人流量虽然下降了,但不乏高温下的感人故事。
7月中旬,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来献血,发现身份证没带。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他又骑着自行车赶了回来,“以往,忘带身份证、回去拿了再过来的献血者有,可是,顶着40℃的高温和大太阳,那么有诚心的,我是第一次看到。”
前天下午,电闪雷鸣,柳先生驾着电瓶车来了。他说,他当晚就要坐火车回老家,想再做件有意义的事,当即就捋袖献血200毫升。
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介绍,目前本市血液库存基本稳定。随着高温的持续和临床用血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市民慷慨捋袖奉献爱心。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