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要想拜师学艺很难,若想拜个名师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那时所谓的名家高手,全都藏匿于民间,既没有电视节目可以抛头露面,也没有什么比赛使之脱颖而出,所以名家犹似“羚羊挂角”,简直“无迹可寻”,哪像今天这样:百度一次,大庇天下名师皆奔眼前;私信一下,纵使海角天涯手到擒来。
不过,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书法名家,那就是——看市招!因为招牌的题字往往都是书法家所为,而且愈是名店愈有大牌的书家题写,像陆润庠题写的童涵春、郭沫若题写的燕云楼,还有刘海粟的梅龙镇、赵朴初的功德林等等,皆为沪上名店名招,深入人心。记得那时我正热衷于书法,走在路上,最感兴趣的就是欣赏各家各派的招牌题字,既能学习,也很养眼。大约也就是在那时,我便知道沪上一位题写招牌的高手蒋凤仪先生。
说起蒋凤仪,城隍庙那一带由他题写的招牌尤多,最为著名的要算湖心亭和丽云阁等几块了。我起初看那名字,想起《红楼梦》里潇湘馆的“有凤来仪”,还以为是位女书家呢。后经打听,才知是住在豫园附近的一位老先生,但我无缘拜识,只是闻名而已。因过去的拜师,有很大的偶然性,假如能自己“撞上”,那是老天赐福,而通常都不外乎是亲友老师的介绍或本属近水楼台的邻居。譬如蒋先生当年的弟子钟家隆和刘国斌等,就是因为住得近而“得月”也。国斌兄时常与我说起恩师蒋凤仪的故事。他回忆蒋老第一次见面就借给他一册《邓石如隶书》,让他回家临摹。他临习之余,还专门以拷贝纸摹了一套“双钩本”,并重新装订成册,再请蒋老题上了“邓石如隶书双钩本”之签条。如今三十多年过去,这本因不断摩挲而烂熟的“双钩本”依然保存在国斌兄的书箧中,见证了一段学艺历程和师徒情感,弥足珍贵。
蒋凤仪崇尚碑学,他的书法取径北魏,书风高古雄浑,有力扫千军之势。据说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来上海前,豫园许多招牌因“文革”被砸已残缺不整,亟须请书家补写“豫园商场”四字以应急,请了沪上多名书法家来题写,最后匿名评选,采用了蒋凤仪的四个魏体大字。
过去受放大技术所限,请书法家题招牌字,往往是按一比一的尺寸写的,这对许多书法家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大字要写得形神不散,浑厚饱满,还要有秀逸之气,绝非一般书家所能胜任的。然蒋老却是少数几位对大字不怵的书家,昔时有部电影《难忘的战斗》,其中有个场景有倚墙而书“富国粮行”几个大字,每字达两米见方,也是请蒋老一挥而就的。据蒋老弟子回忆,蒋老写大字,无钱买巨笔,而常用的大笔不够大,他就用几支大毛笔捆扎起来写。如遇上写更大的字,蒋老也有一绝:他将家用扫地的芦花扫帚拆开,选出一些纤细柔软的枝条,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重新捆扎成一支适用的特大之笔,看似简陋之极,但蒋老写来却得心应手……
如今的书家大概已不缺买一支大笔的钱了,如今的电脑技术也不劳书家再写什么两米之巨的擘窠大字了,所以,像蒋凤仪这样能以敝帚写巨字的书家,如今也仅是一种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