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技术支持
“你可别小看这些黑不溜秋的泥土,这可是从仓桥和新桥等地‘请’回来的。要是没这肥沃的泥土,可结不出这么多果实。”“中途之家”的志愿者俞师傅指着一株枝繁叶茂的番茄,得意地说。
可就在农艺项目开展初期,志愿者和残疾人学员们大多没有种植果蔬的经验,栽培技术不过关,长出来的作物要么半死不活,要么蔫头耷脑。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工作人员多方奔走,到新桥和仓桥等地采购农艺材料,选购优秀种苗和土壤。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了解到他们的难题之后,立即无偿提供了营养土壤、优质种苗和栽培工具。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学员们不慌了。于是,“中途之家”在人乐小区的天井里开辟了“小菜园”,高乐小区则在社区里为“阳光之家”开辟了“实验基地”。大家通力合作,农艺项目终于步入了正轨。
悉心培育种苗
“那盆四季豆不要浇太多水。”“阳光之家”的工作人员小朱正在指导学员栽培农艺产品:“今天有太阳,把这几盆都拿出去晒晒。”话音未落,几名学员就抢着把花盆拿出去给它们做“阳光SPA”。
“我们再去把土翻一翻吧,把苗插下去。”听到小朱的建议,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你提水桶,我拿铁锹,往自家的“实验基地”里赶。
“中途之家”的天井里摆满了各式花盆,郁郁葱葱,煞是好看。“小菜园”地方小,就得靠学员们的智慧拓展作物的生长空间。“这里靠墙可以拉一根绳子,让黄瓜之类的藤蔓作物盘着长。”俞师傅一边说,一边搬了凳子爬上爬下地“勘测”。几名志愿者则忙着找绳子、竹竿,早已忙活开了。
经过数月的精心培育,“小菜园”和“实验基地”里已是硕果累累。四季豆、小番茄、青椒和黄瓜等作物已进入成熟期,大家也进入了喜悦的收获期。当“小菜园”里的第一根黄瓜成熟时,俞师傅把它小心翼翼摘下来,洗干净,切成小段,分给学员们吃。
今年的“康复与农艺”项目还只是试验,今后,岳阳残联还会将这个项目继续推广下去。 通讯员 王晓慧 曹静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