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沐春晖三十年
周建国
  周建国

  寒梅已作东风信,梅破知春近。

  三十年前,在江宏先生与我同学合办的《九天画展》上,我有幸认识了江先生。当他得知我喜欢刻印时,便看了我平时的习作,就知道我喜爱王福庵、陈巨来的篆刻。了解到我正在自学,还没有找到老师时,江宏先生爽快地拍了我一下,“跟我爷叔学,他是王福庵的入室弟子。”原来,江先生的爷叔——江成之出生于浙江嘉兴新塍的一个世代书香人家。父亲十八岁入泮。后弃文从商,能关心邻里公益,蜚声于乡。其兄即江宏之父江辛眉,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有诗名。江老师少好书刻,在二十一岁时就拜在书法篆刻一代宗师、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门下,二十五岁加入西泠印社。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请托江宏先生带我去拜谒江老师。

  1984年的春节,我来到江老师当时还在浦东的家,心情十分忐忑,老师会不会收我这个名不见经传、毫无基本功的初学者呢?老师听了江宏的介绍,并看了我带去的一本小的照片粘贴簿,里面贴满了稚幼的习作。老师仔细地一页页看,我的心不安地砰砰跳。为解我紧张状,师母端出一碗宁波汤团叫我用。一会儿,老师和蔼地对我说,你以后可以常来。话虽不多,然暖我五内。真是天赐良机,我喜出望外。由于圈内同道与我同名的稍多,便用沪语谐音“柬谷(或榖)”来为作品落款。因喜好太老师王福庵(持默老人)和陈巨来(安持精舍)的印风,就用“双持轩”来颜自己书斋。

  刚进师门,成师便命摹习汉印,可参考资料为《伏庐藏印》《双虞壶斋印存》《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和《上海博物馆藏印选》等。成师从中遴选出一些工整完好的印例嘱为双钩、临摹,其要求是将双钩的稿子或临作的印蜕与原作比较,须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重合,方算合格。他说,好比刚学画画时的素描写生,先须形准然后神似,若一开始便只讲意临,追求所谓神似,对人是误人子弟,对己是自欺欺人。在成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临摹了几百方汉印,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临摹汉印要注意章法平整、刀法光润,笔画可以比印谱(印刷品)上原作的笔画略微粗些,以去除印刷品的积累误差,从而更显精神饱满。

  汉印的基础打下后,我便开始学习流派印。成师是当今印坛公认的浙派第一高手,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就先攻浙派。此流派由四百年前的“西泠八家”之首丁敬所创立,很快就风靡了清代印坛。进入民国,在王福庵、唐醉石等重振了浙派雄风后,此流派更显继承秦汉传统,接纳其他流派精华之宗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先双钩、临摹西泠八家的代表作,然后再换字创作。浙派除了用刀锋颖毕露,刀棱俱见,线条呈波磔起伏;字形以方为主,有自己独特的篆法。刚开始创作时,字形把握不好,稿子总写得不舒服。成师特意为我设计了一个稿子,且已水印上石让我刻,印文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成师的用意与期许让我铭记今生。

  在成师的循循善诱下,我进步不断。成师鼓励我去参加全国性大赛,让实践来检验自己。记得第一次参赛是在1988年,作品获得“首届上海篆刻大奖赛”二等奖,得到一台4.5英寸黑白小电视机。从此信心大增。同年,作品又人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1990年,加入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1991年,作品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1992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1994年,在成师的推荐下,又加入了心仪已久的西泠印社。从此以后,既有老师的耳提面命,又有艺术团体内同道之间的切磋砥砺,我左右逢源,因而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跟成师学刻印的时间长了,他的艺术思想让我耳濡目染。他常说: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多样的,平稳工致不等于平庸刻板,平稳中的细微变化,可造成大气磅礴的气势;工致间的些许率意,往往有点石成金的妙趣。借老子的话来引申:大拙若巧,大变若稳。我时时处处同古人、今人对话,是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同自己对话,是反省自我,冲破自我,不断进取。深信我的篆刻里程,是功到自然成的道路。我以为篆刻艺术是程式化的艺术,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有了规矩,才成方圆;有了束缚,才想突破。我不是一个篆刻艺术的“创新”者,而是一个忠实守望者。守望着成师教我的一切,守望着浙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近年来,我先后陆续创作完成、出版了几部印谱。著有《王福庵印学年表》《柬榖印痕》《当代名家印谱——周建国卷》,编辑出版的有《印边随想——江成之谈艺录》《二弩精舍印谱》《退盦印寄》。自辑未梓的印谱有《柬谷印痕》(六卷)、《双持轩印存》(十一卷)、《古今诗人咏名城印选》《养生处世佳句印选》《历代名人咏梅兰竹菊印选》《学古印稿》《学山堂新刻》等。

  今年,正值我拜师三十年,加入西泠印社二十年。回首往事,我所取得的一点小成绩,都离不开成师的谆谆教诲。为鼓励、鞭策我在篆刻艺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成师在他封刀之前,给我精心刻了一方大印:“糜砚斋再传弟子”,边款曰“老成刻此,柬榖宝之”。成师如今年逾九十,因十多年帕金森氏病的侵扰,在床上的时间多了,但他思维还是清晰的,我每次去请益,他都能指出我拙作中哪些字篆得不好,哪些印的章法不舒服等。三十年前,成师牵着我慢慢步入了印坛;三十年后,成师仍在叮咛着我如何走好艺术之路,这真是我的福分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7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地产资讯
   第B11版:地产资讯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地产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广告
理解古文的“次佳途径”
如沐春晖三十年
明月二三事
雏凤清于老凤声
糜砚斋再传弟子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尖刀上的刀尖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如沐春晖三十年 2014-01-16 2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