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的英国教育代表团今天到沪访问。印象中,“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代表团来访,会引起中外舆论那么大的关注。而开宗明义是带着“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目的而来的老牌发达国家,恐怕也是头一回。
早在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GDP排名,中国力压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那时英国人还颇能沉得住气。而连续两届的全球PISA测试(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均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的世界第一,不要说英国人有点坐不住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也开始检讨起了各自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这次,英国人目的性很强,言明就是要来学习上海的数学教育。
我们中小学生的数学很棒,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某次教育国际论坛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展示了两道考题。英国大学新生的数学题,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问斜边长多少;而中国的高考数学几何题,则需要添多条辅助线才能找到解题路径。
其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思维养成方式。中国的教学注重演绎法,习惯先教规律和定理,让学生记下结论后再通过大量习题去巩固。恰是因为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我国学生的基础学科会更扎实些,但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挤占了发展体育、美育和其他各种兴趣特长的时间,也拖曳了让想象力高飞的翅膀。而国外的教学注重归纳法,他们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虽然基础没有中国学生扎实,但可能创新力更强,想象力也更丰富些。说到底,围绕着提升核心竞争力,基础扎实与创新力强都是不可偏废的。
这次英国人突然变“谦虚”了。但是,如果英国人真正了解了我们有多少孩子还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如果了解了我们孩子的许多天真、幻想和爱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被“题海”所淹没,不知他们还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走笔到此,突然想到人民网上的一则新闻。就在英国教育代表团启程来华前两天,英国全国教师协会等部门表示,即将通过全国的学校向家长们分发指导手册,敦促父母加强对孩子在每天下午三时半放学后的指导。具体内容包括:让孩子们参与花园管理,了解植物的特性;关上电视和游戏机,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甚至网络博客;多参观自然保护区和博物馆;家长还可以时常跟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地图、指南针或GPS系统来规划行程;一起在夜晚看星星,让孩子了解太空自然常识……这其中,好像没有一项是有关“做数学题”的。
嗨,老外之心,真难揣摩。只是,我们自己该坚持什么,该摈弃什么,不仅教育部门,每个人都应该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