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烧钱”为了什么?
连建明
  连建明

  最近,几大互联网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烧钱”竞争。去年底为争夺理财市场份额,一些互联网公司用补贴手法抬高货币基金理财产品收益率,吸引市场眼球,是赔钱赚吆喝。今年以来,几大互联网企业展开收购兼并,从打车软件到地图软件,再到大众点评这样的吃饭消费软件,加快兼并扩张步伐。收购以后如何打开市场?办法还是“烧钱”。

  最典型的是打车软件竞争,以腾讯和阿里为背景的两大打车软件,针锋相对“烧钱”,你补贴10元,我多补贴1元;你投5亿,我也投5亿;你再投5亿,我继续投5亿。这种“烧钱”比赛,得到实惠的是驾驶员和乘客,都能得到一笔补贴,何乐而不为?一时,市场好不热闹,赚足了眼球。

  企业愿意“烧钱”,似乎也说不得什么,谁让人家有钱!尽管腾讯与阿里目前还没有披露2013年年报,但去年上半年这两家公司的净利润均超过80亿人民币,全年的净利润恐怕要接近200亿元,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业绩可以进入前20名,烧这点钱不算什么。

  但是,笔者还是要问为什么,花钱总是有所图的,这不是慈善,这是商业行为。就说打车软件,即使经过这场“烧钱”大战,所有司机和乘客都使用打车软件,笔者还是看不出打车软件怎么盈利,因为乘客付的车费,是给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打车软件本身无法分得一杯羹。有人说推广打车软件是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为了让银行卡与支付账号捆绑起来,如果这样,不如干脆每张银行卡只要捆绑支付账号就发10元钱,很可能一下子上亿张银行卡就会捆绑支付账号,何必通过打车软件绕个圈子?

  互联网一些做法,局外人有时候不太明白,中国市场竞争好像总是打价格战,免费、低价的“烧钱”行为,成为一个常用手段。但“烧钱”有时候是违反游戏规则的,比如,互联网企业用补贴抬高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做法,就违反规定被监管部门制止。在有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不能低于成本价销售,更别说免费了,为的是维护市场秩序,所以,“烧钱大战”未必是好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2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静观英国政府组团来沪学教育
“烧钱”为了什么?
关于占座这件事
让廉洁政府带动“干净社会”
免费“老汉堡”
韩剧引发的中国感伤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烧钱”为了什么? 2014-02-24 2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