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这是句大白话。
昨天下午,在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俗语,回应代表关切,阐释治国理政之时,制度缺失、纪律松弛的危害。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人们看到了很多变化,并由此看到了希望。但公众也担心,这八项规定会不会是“一阵风”?毕竟,顽症之所以是顽症,就是因为它很容易反复,好比爱吸烟的人,假如要戒烟,屏着,不抽,可几天下来就会很难过。如今,因为八项规定,茅台酒也降价了,但稍不注意,它没准又反弹了。
怎么办呢?就从习惯养成开始吧。习惯如何养成?规则很重要。有了规则,才能严明纪律;有了严明的纪律,才能让人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不会是一盘散沙。否则,如果纪律只是“稻草人”,日积月累,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对权力而言,这规则就是“制度的笼子”。要让权力习惯在规则的框架里运行,笼子很重要,普通的笼子还不行,必须是箍得很紧的笼子。
那么,我们的笼子是否“箍得紧”?换言之,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勇气来坚持这份定力?
正如一位代表所言,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一个崛起的大国,不但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有制度自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都要有主张、有定力。
这,就是制度自信。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而久远。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样制度自觉、制度自信,对社会发展路径的清醒认识,都可以在一间会议厅里得到见证。
去年,也是在上海厅,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给出了民生改善路径图,但发展后有发展后的民生问题,解决难度不亚于“发展前”,或许更难。改善民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政府的困难又如何让公众知晓理解?
阐释这些问题,一个关于“PM2.5”和“PM250”的生动比喻,至今仍令人们津津乐道。一位代表对“PM2.5”和“PM250”的类比,成了让人最不容易忘记的审议发言——“PM250”虽只是虚拟假说,有点幽默搞笑,却也一语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人们总是要遇到“彼时彼刻”的特色问题,虽不同于“此时此刻”,却一样需要直面并设法破解。
没错,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我们追寻幸福的过程。幸福也有“成长的烦恼”,是烦恼,就要寻找根源,搭准脉搏,设法解决,而不是一味抱怨。任何时代,抱怨都毫无意义。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抱怨的定力。30年来,我们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中国也因此赢得世界的瞩目与尊重,极大地提升了制度自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诸多矛盾错综复杂,更需要足够的定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呈现出怎样趋势和走向,同样也会反映在细节上。昨天下午,走进上海厅时,记者发现,这间会议厅的布置格局保持着去年的状态——曾经的沙发不再,一位代表一桌一椅,桌椅呈“回”字形摆开,一切都简朴、平易、有序。当总书记以代表身份坐下来,跟大家面对面,纵论如何将权力牢牢关进紧箍的笼子里,人们分明感受到: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