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记者昨天在园内偶遇来自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高级研究员斯容·玛辛德(Siro Masinde),听他和随行的辰山植物园副园长黄卫昌一番介绍才知道,“初见”背后,早有一段中非合作的佳话。
竹枝搭成的小屋,一派原始风情;石板铺就的小径,召唤探寻的脚步。站在肯尼亚的景点前,皮肤黝黑的斯容颇为自豪地演示其团队设计理念:正对观众的小屋外立面上,贴着一张人类始祖群像,群像中间的位置是掏空的,仿佛开启一扇“窗”,既可以向内打探东非国家的“兰世界”,也能从屋内把头探出“窗”,正好和“祖先”们合个影。
“兰花和我们人类一样,眼前的美丽都是一步步进化而来”,斯容告诉记者,肯尼亚共有约250种兰花,包括非洲豹纹兰等一些特有品种。此次挑选了一些品种来展示,更多的则以模拟其原生环境及多姿多彩的图片形式来呈现,希望人们通过兰花,走进这片素有“人类摇篮”之称的东非大地。
“肯尼亚国内每年也有一次兰花展,但是规模很小,在兰花育种、栽培等方面的科研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斯容说,此次受邀参加上海国际兰展,就是一个面对面学习的好机会,完全得益于去年底开启的一项中非合作项目——按计划,辰山植物园将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在兰花研究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借上海国际兰展舞台上演兰花“处女秀”,只是一个开始。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