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自由谭~~~
自由谭~~~
自由谭~~~
自由谭~~~
自由谭~~~
自由谭~~~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奇葩建筑
薛世君
  薛世君

  有新闻消息说“湖北宜昌客运站造型似棺材”,网上搜图,果然酷似。作为公共设施,崇尚安全的客运站设计建造得如此不合民俗心理,不大理解。奇葩成那样,网友就开始调侃了,有说这是比喻“升官发财”的,有说这是为了“警示安全”的,还有挖苦说这是寓意“一路向西,此为终点”的,简直成了一场嘲笑的狂欢。

  最近这些年,好像跟商量过一样,很多地方都创意爆棚,涌现了一批造型夸张的建筑。从北京的“大裤衩”到苏州的“秋裤楼”,从杭州的“比基尼”到抚顺的“大铁圈”,从“福禄寿酒店”到“方圆大厦”……要是仔细盘点一下,肯定是一个蔚为壮观的名单。我在网上浏览了一遍这些建筑的图片后,打心眼里生发出一阵感慨,只有想不到,没有建不成呀。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大裤衩”建筑师奥雷·舍人的一段访谈,一下子被刺痛了。他评价“大裤衩”时说得挺直白,说这种结构在世界其他地方获准建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当地的建筑规范不会允许建造这样的东西,而在咱们这里,很多地方都愿意尝试,也就为建筑设计行业创造了一方乐园。这也难怪有人痛心疾首,中国成了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

  这么多怪胎建筑、奇葩建筑接连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长官意识让规划成了摆设啦,比如“求洋”攀比心态啦,比如标新立异的心理等等,但有一条至关重要,就是没有重视公众的感受,这些建筑风格自然就成了“小众审美”,而不是大众审美了。

  大概在30年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要在巴黎卢浮宫前设计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但很多人都站出来质疑和反对。于是贝聿铭就先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1比例的模型,邀请了6万巴黎人去参观投票,这样的良性沟通最终让贝聿铭的设计获得了民意上的通过。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对那些影响城市面貌的建筑,还是建立一套公众参与机制比较好。最好还能像贝聿铭建玻璃金字塔的时候那样,提供直观的模型,让公众有直接的感受再发表意见。这样的一套公开程序走下来,不至于建出这些个“奇葩”吧?

  反过来说,当一个标志性建筑物的“外号”叫得比“学名”还响亮,这个绰号传达的就很可能是一种情绪:对“视觉被暴力”的反对和抗议。其实,给不入眼的建筑起绰号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公众参与。只不过参与是在事后,而非事前,否则也不会让客运站鼓捣成棺材的造型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目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博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广告
评估终止后谁主高校“沉浮”?
省下的都是钱
泡 面
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新衣帖
奇葩建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奇葩建筑 2014-04-03 2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