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西藏天空》最初定下的导演和编剧并非傅东育和阿来。作为“命题作文”,按理来说,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拍摄手法才是最“稳妥”最“保险”的。不过,上影厂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走寻常路”,他们启用了新锐导演傅东育,因他有着一股“求真”“求新”的韧劲儿。影片拍摄前半年,傅东育就进藏采风了,藏区高指数的紫外线把他晒成了一个“黑人”,等剧组主创在藏区和他汇合时,傅东育已经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藏民”,至今他的肤色也没有变回来。
5年来,影片修改的剧本足足有十几稿,编剧也换了好几位,最后确定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知名藏族编剧阿来担任。影片中的一些角色,在最初定案时,想请内地的大腕来拍,但傅东育把这提案否定了。他认为,藏族的电影和角色,如果能由藏族演员来扮演,真实性会大大提高。2012年,傅东育给藏族演员多阿布杰打电话,邀请所有西藏话剧团的演员加盟该片,并决定全片用他们民族的母语来拍摄。这对于国内藏族题材的影片来说是一创举。
不找寻常人
作为一部涉藏影片,《西藏天空》的题材较为特殊,其中涉及到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和宗教方面的细节,5年中数易其稿。有趣的是,该片的编剧阿来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5年前,当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找到他,希望他担任《西藏天空》编剧时,他一口回绝。又过了两年,任仲伦把历次修改的剧本做了汇总,以“看看剧本”为由把阿来“骗”到了拉萨的西藏民族饭店。其中,正是《西藏天空》剧本引起了阿来的注意,剧本中的两个人物关系既基于西藏某种实际情形,又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变化。他以一位优秀作家的敏感,觉得这样的关系很有戏剧张力,可能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可惜当时的剧本停留在表面,人物关系没有得到发展和很好的处理,角色就翻身得解放了。“我这个人喜欢喝酒,酒一喝什么事情敢答应。”事后阿来有些“反悔”,“我当时不知怎么就糊里糊涂答应下来了。”
不怕不可能
在制片人祁伟礼的眼中,《西藏天空》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他带着创作组上高原采风,恰逢冬天,所有人都是流着鼻血回来的。“我当时就跟领导汇报了,西藏的拍摄条件太艰苦,要完成这样一部影片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使演员在摄像机前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剧组于开机前在拉萨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在藏区拍摄时,演员工作量非常大,经常从早上7点拍到第二天凌晨5点,而休息几个小时后还要继续工作。据透露,影片摄制组共有400多人,平均年龄38岁,拍摄时分5组,80多人轮流作业。因西藏物资缺乏,所有的设备和必需品都要靠内地用卡车运过去。因水土不服,剧组很多人生病。而最危险的是剧组的卡车进山,到戏里拍摄的那个悬崖。因为路太难走,连副驾驶和押运人员都不得不跳出车来……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