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西藏是一个非常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拍摄这样的电影难度很大。我觉得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了当年上影厂拍的《农奴》。影片背景非常宏大,而且没有回避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是西藏的和平解放,一个是后来的叛乱,还有就是文化大革命。片中两位主人公的纠葛和爱恨情仇是有阶级性、有人性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都失去了自我,影片展现了他们找回自我的过程。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奴》,到后来的《红河谷》,再到如今的《西藏天空》,涉藏电影逐渐把真实的西藏、真实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告诉了当今世界,让观众能够了解西藏人是怎么一步步从落后的农奴制走到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形态中的。
葛颖(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如今的年轻观众对西藏其实是非常有兴趣的,比如西藏的历史问题和西藏的宗教,而这些都是《西藏天空》重要的构成元素。影片从一个比较正向的角度去表现这些元素,除了能为故事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外,也能因此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汪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这个片子不是简单地写西藏解放,而是写人的解放,不光是农奴的解放,也包括农奴主的解放。《农奴》里面的农奴主和农奴的关系是非黑即白的,《西藏天空》则表现的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写了他们自我寻找、自我发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历程,这个历程是超越了民族界限的,是一个全人类的话题。在这一点上,影片体现了现代性,而且它具有与国际接轨的语言。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张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