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通过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主政共青团,青年团的“声音”要“响亮优美”
1952年前,胡耀邦在川北区任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1952年6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转中共中央组织部电报:“调胡耀邦同志来中央工作,务于7月底抵京。”这样,耀邦于7月下旬带着秘书曹令中、警卫员小蓝和长子胡德平前来北京,当晚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搬到了中央组织部在东华门附近的翠明庄招待所。
中央调耀邦来,本来是要让他任建筑工程部部长的,但由于毛泽东的亲笔圈定,耀邦被调到了团中央工作。耀邦于8月10日正式上班,开始了他长达23年的团中央工作。上任伊始,耀邦便结合青年团的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团的一届三中全会和团二大上的指示。
根据毛泽东关于青年团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的指示,耀邦说:青年团要像地球一样,既要围绕党这个太阳(中心)转,又要自己转动。既要公转,又要自转。耀邦说,青年团要把思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枯燥的东西给人的印象不深。而且“声音”要响亮优美,要唱“女高音”“男高音”,“低嗓子”不行。
毛泽东指示,青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提出《中国青年报》要多办副刊。于是,耀邦创办了《周末》《自学》《科学与卫生》《长身体》《长知识》《青年团支部》《舞台与银幕》等副刊,并且经常就副刊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孔子生日要介绍孔子、中秋节要介绍中秋的由来,还可以介绍穿裙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使自己长高一点、怎样才能不胖(当时还没有减肥这个词)。这些都抓住了青年的特点,很受青年欢迎。
热爱读书,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
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曾向耀邦女儿满妹介绍说,王稼祥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向大家讲:“你们要向胡耀邦学习,学习他刻苦读书的精神”,“他善于学习,读书很多。”陆定一曾说:“有少数老干部自觉意识到文化程度低了不行,不能适应工作,就下功夫自学,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些人当中第—个就得数胡耀邦。他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知识面很宽,诗词歌赋也都能来几首,字也写得不错。他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据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曾将耀邦称为“红军自己培养的秀才”。1960年冬天,耀邦曾对我谈起过在延安时读书的情况。他说:“在延安时书很少,搞到一本书简直是得到了宝贝。我就拼命读,白天没时间,晚上就在窑洞里点个煤油灯读。我文化程度不高,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查字典。有时对一些古书读不懂,读了一遍不懂在说什么,就再读,硬读硬钻。”可想而知,当时他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耀邦读书涉猎很广,他主张博览群书,广撷知识。他首先重视读马列和毛泽东的书。据我所知,不算以前出版的单行本,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至少通读过两遍,《列宁全集》至少通读过一遍,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反复读过多次。《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他不仅反复读,而且还要我把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同《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文章仔细对照,都改写到旧版本上,看看毛泽东对各篇文章重新发表时是如何修改的,从而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他博学强记,看过的书画了许多符号,写了许多眉批,摘录了大量卡片,写了大批读书笔记。他辞职后到去世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又重读了一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仅这次重读这部巨著写下的读书笔记就有24本!此外,他读过的主要书籍有《鲁迅全集》《沫若文集》《二十四史》《诸子集成》《资治通鉴》《昭明文选》,以及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科技著作、人物传记等。朱德总司令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赠送耀邦一厚本精装《米丘林学说》,他认真仔细地从头读到了尾。耀邦读书习惯于同时读政治理论书籍和文学名著,例如,在读《列宁全集》的同时,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说,这样既可以调节脑筋,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他往往把工作迅速处理完毕,然后集中时间读书,直到深夜。他能一天读完一本《列宁全集》,速度快得惊人。他很喜欢读人物传记,凡能搜寻到的世界各国名人传记,都已读过。他对一些古文名篇,特别是毛泽东提倡高级干部阅读的古文和诗词曲赋非常感兴趣,有许多篇他都能背诵下来,还常常要我同他一起读、一起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曾引用《古文观止》上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的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讲过没几天,团中央有一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耀邦讲到此事时说:“高秘书,你给大家背一遍。”我怕背错了,就说:“还是您来背吧!”他说:“咱们一起来背。”他居然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参加会议的同志无不感到惊奇。我们还一起背诵过毛泽东诗词、鲁迅诗、韩愈的《祭鳄鱼文》、林黛玉的《葬花诗》,以及《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判词,还有许多唐宋诗词和元曲小令等。他还喜欢读辞书,有时晚上特地到我办公室来,阅读我的一套老《词源》。他总是一条一条地读词目,边读边画红线,一读就是一个多小时。耀邦45岁时听说毛泽东在自学英文,他也潜心学习外语,每周请人讲英语两小时。
耀邦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坐得住、读得进,并能持之以恒。1969年,我们一起被赶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五七干校,一待就是好几年,而且一直得不到“解放”。黄湖农场地势低洼,遍布坑塘沟壑,杂草丛生,虫蛇遍地。不仅如此,而且气候恶劣,一到夏天蚊蝇成团,气温骤升,闷热难熬,气压低得使人喘不过气来,成堆的蚊子用大芭蕉扇都赶不跑。军代表一再宣布,以后我们这些干部就在黄湖安家落户、世代为农了。因此,不少人根本无心读书,正如中国青年报社一位资深女编辑所说的:“人都没有用了,读书还有什么用!”所以,许多人经过一天的繁重劳动,晚饭后为防蚊咬,都穿上高筒胶靴,去打扇聊天了。而独有耀邦一人钻进蚊帐,点着小马灯,戴上老花镜,脖子上搭一条擦汗用的毛巾,孜孜攻读。1971年林彪事件后,耀邦被批准回到了北京,但他因拒绝在军代表诬蔑他的“审查结论”上签字,结果被“挂”了起来,长期没有分配工作。在那种情况下,他非但没有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反而抓住这个机会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这期间我去看过他几次,他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高勇,你最近读什么书了?”我要是告诉他读了什么书或正在读什么书,他就显得很高兴;要是说没有读什么书,他的表情会立刻显得很严肃。有一次,耀邦语重心长地说:“一些人来看我,说自己还没有分配工作,心里很着急。我同他们说,没有分配工作有什么关系,没有分配工作可以多读点书嘛!他们说读不下去。我看应该能读下去,不要浪费时光。在这种情况下多读点书,不但可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而且还是一种锻炼,可以锻炼无产阶级立场的坚定性。一旦分配了工作,就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