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危机”可谓老生常谈。在传播快时代,资讯从不足变得过剩,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接触信息无法替代沉静思考。
去年,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络热传,并被一些报刊转载。这位印度人观察发现,中国人空闲时间爱玩iPad,却很少安静看书,不免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家喻户晓,中国人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梁启超读书,分“鸟瞰”“解剖”“会通”三遍;冯友兰则把“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奉为读书经验。然而,不论秉持何种读书观,倘若止步于浏览速读,不能做到在书海沉潜,也就谈不上体悟文字真谛,又遑论采撷智慧精华?索契冬奥会开幕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表示,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尚能做到经常读书,言如黄钟大吕,催人省思。
“阅读危机”并非是个噱头,回归阅读也是一种自我救赎。(李浩燃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