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满为患的原因,是中国电影人都看中了戛纳这个高起点平台。有的演员来戛纳镀了层金,片酬从80万元一下子飙升到2000万元,而电影的票房收入也可以因为在戛纳的获奖或者入围而成倍提高。而且,不少好莱坞和欧洲的大片都会来到戛纳市场卖片,中国的投资者也愿意借这个平台买些好片子引进国内,在市场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盲井》《安阳婴儿》的制片人王彧已经是第8次来到戛纳电影节了,他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电影买家,见证了中国买家从数量寥寥到蜂拥而至的变迁过程。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关于中国的生意还不多,中国买家引进一部电影的成本只有2万美元,甚至有的电影就“1元成本”售出,只希望可以在中国市场上映。“现在很多电影都是天价了,低的在30万至60万美元之间,中等的在100万至200万美元之间。”王彧说,有的电影对中国人的叫价已经高到750万美元,“而且这还不是最贵的”。对此,他呼吁中国电影人要冷静面对,“750万美元加上宣发投入,电影票房要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才能看到回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