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功不可没
谈到“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总会想到今年先后离世的小提琴教育家郑石生和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郑石生和闵惠芬原先都是上音附中默默无闻的学生,因参加当年“上海之春”的比赛而脱颖而出,确确实实是“从‘上海之春’走出来的音乐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届“上海之春”期间,全市各专业乐团都会推荐富有潜力的年轻人亮相舞台,如今许多活跃于舞台的知名歌唱家、指挥家、演奏家等,都具有相伴“上海之春”成长的经历。
但是,由此把被广大市民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家们取得显著的艺术成就,都归功于“上海之春”,也显然不是事实。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所在文艺院团环境的熏陶和提供机会,离不开热爱音乐的市民们的推崇与厚爱,也离不开自己的奋斗与努力,而“上海之春”适时地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更需雪中送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之春”是城市文化发展体系中的一个平台,它在发现和力推“新人新作”的机制上,还需进一步下功夫。
本届“上海之春”在关注本地新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办节机制,打开大门邀请全国各地的青年歌唱家、演奏家汇聚申城一展才华,演出效果和观众反响都不错,但“推新人”的力度仍然不够大,像郑石生、闵惠芬一样从“上海之春”脱颖而出的新人,已经多年未涌现了。在本届“上海之春”的多场音乐会上,一批已在国内外获奖的年轻人得到了演出机会,尽管他们接下来还可能在新增设的评选中获奖,但对于他们来说,锦上添花般地获得“上海之春”的优秀奖,是否比夺得国际比赛、全国比赛的奖项更有含金量?按艺术规律来讲,给他们提供更多在舞台上展现、锻炼的机会,才是雪中送炭。
着力后续发展
“力推”需要策划和执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本届“上海之春”既然能与中国音协联手邀请“金钟之星”来沪,与中央音院合作举办“南与北对话”,与云南有关方面联合为新人开独唱音乐会,为何不能继续相互合作,把涌现出来的上海新人推荐到全国各地展演?“力推”还需要完善后续机制,如本届音乐节期间的“华东舞蹈比赛”首次评选了“华东舞蹈之星”,假设这些年轻人还可以获得很多“上海之春”为他们创造的后续机会,这份奖状也许更有价值。
事实上,许多国际比赛、音乐节一旦发现了优秀新人,就会马上启动配套的后续机制,如张昊辰获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后,刚下领奖台,立即就让他确认国际巡演100多场的合同;石倚洁在欧洲国际声乐比赛夺奖,马上有经纪公司递上职业发展合同。如果“上海之春”并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热闹一阵子的文化活动,而是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善于发现新人,形成为优秀新人创造后续发展机会的机制,那么,“力推”就会显得更加务实有效。从此意义上说,“力推”的功夫不仅应花在节内,更应花在节外,对新人如此,对新作亦应如此。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