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街头艺术家JR个展近日在上海举行,包括在MD画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在上海市区移动照相车的活动三部分,展期分别为:5月17日至7月5日、5月16日至6月15日、5月8至7月12日。这位在2011年就来上海举办名为“城市的褶皱”个展的艺术家,曾经用普通老年人的巨幅照片震撼了不少人,因为他将照片张贴在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等待拆迁的建筑外墙上,将城市与老人结合,让人们不得不想到城市发展中老年群体的关注,并深受感触。今年,他又一次到上海,展现了更多思考。有意思的是,其中一部分是主办方为上海“量身定做”的一辆“insideout”卡车,公众可以免费参与其中,拍摄自己的肖像、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这样的形式让我突然意识到,近些年来,一些反映城市变化、记录城市变迁的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正风靡全球,有人要用一百年来记录德国柏林的城市变化,也有人用老照片追思城市发展的种种往昔,但是看看这些创作的艺术家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反思城市发展的艺术创作都是外国人的杰作。尽管这几年在上海也有不少有关城市记忆的展出,但是很多都只是普通的文献和老照片展出,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却很少;又或者是像JR这样的外国艺术家来创作的有关中国城市的艺术作品,不得不承认,国内的艺术家还甚少有出彩的城市记忆类作品创作。
问题来了,为什么外国艺术家能在城市记忆方面独具匠心,我们的艺术家却鲜少有佳作出现呢?我想,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思想没有变化。对于艺术创作,很多艺术家还是把它更多当成抒发个人己见的方式,即便是对城市问题进行反思,往往也是用非常个人化的形式和观点来创作,而并不是抱有让老百姓参与,或者描绘出老百姓眼中的城市面貌这样的出发点而作的。缺少了对城市进行观察记录和为市民创作的意识,又怎么会有打动人心的城市记忆佳作问世?其实,让老百姓“自己”参与到艺术中,让艺术家“自己”加入到城市观察中,才能有属于城市“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记忆,不是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艺术家还需拿出更多责任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