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这是个好主意
默涵也看到了上海市场竞争的残酷。火柴厂的具体情况他不甚清楚,但有一点他看出来了,他们的火柴厂现在被东洋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个月奔波,他多多少少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本来,大家按照原来的价格过日子,都可以活得好好的,谁料到东洋人做鬼,让老板日子过不下去,这东洋人真不是人,做生意咋可以这样缺德!
默涵是个细心的人,他担任跑街,几个圈子跑下来,他发现一个现象,他们的自来火在市区一带销售比较难,但是到了乡下,那些东洋洋火没有铺盖的地方,销售就容易多了。于是他猜想,中国那么大,东洋人推销洋火的地域有限,假如利用这个空间,把自来火推销到内地,这个生意可能会做大。虽然把自来火运到内地,运货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是自来火这东西又小又轻,摊到每包成本不大。默涵翻来覆去测算了好久,最终他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他决定把这个想法向德叔谈谈,看看德叔是否能够采纳。
那天,默涵犹豫了一会儿,大着胆子走进承德的写字间。见默涵进来,承德很是意外:“默涵,侬咋来了?快坐快坐!”承德很是客气,马上招呼默涵,还亲自为默涵倒了一杯茶。默涵大为感动,德叔这样的大老板亲自为他倒茶,他觉得有些受用不起。
“德叔,我有个想法,可能没有啥用,但是我还是想禀报您,请您分析可否有用处。”默涵小心翼翼说。“哦,有啥好主意,说出来让我听听。”承德觉得非常有兴趣,这个后生居然能够主动给他出主意,他当然想听。“德叔,这几个月跑街跑下来,我觉得阿拉自来火卖不好,主要被外国人洋火挤压了,我想,外国人洋火不可能在中国到处都推销,特别是乡下,假使阿拉把自来火推销到外国人不去的内地乡下,可能情况会好些。”默涵说完,紧张地看着承德,他头上冒汗了。“推销到内地乡下?好啊!这个主意好啊!”承德一听大喜,对呀,阿拉为什么不可以避开洋人,开辟一条自己的路。
承德马上叫来天敏,他要好好商量这个策略。天敏过来了,承德向他说了默涵的建议,天敏惊喜得一拍大腿:“这是个好主意!阿拉过去只是把眼光盯牢上海这样的城市,为啥不能到内地乡下试试,这可是个很大的市场啊!”
见两位前辈都赞成自己的建议,默涵心里砰砰乱跳,他觉得自己可以为德叔做有用的事情了,这是对德叔知恩的回报。
三个人商量了一阵,渐渐思路明确了。在考虑谁去内地推销时,承德和天敏一致认为默涵最合适。
等他们把方案商量齐备,默涵说:“我还有个想法,不知道可行勿?”“快讲快讲!”承德和天敏几乎异口同声。“德叔天敏叔,我想阿拉厂里能不能做些专供试用的自来火,每包20根就够了,让我带去,因为许多地方的乡下从来不用自来火,阿拉可以送一点给农民试试,这样可能对打开销路有用。”“这是个好主意!”天敏马上肯定,“我们可以在试用品上印些广告,扩大轮船牌自来火品牌的知名度。”天敏说。“这件事情一定要保密,不能让东洋人知道。”一切商量甫定,承德又叮嘱了一句。
五天后,默涵带着一大包试用品上路了。那天,承德亲自送默涵到码头,默涵上船的时候,承德说:“默涵,我把火柴厂的希望都寄托在侬身上了。”“德叔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这桩事体的。”
二十天后,默涵回来了。听到默涵回来,承德马上赶到厂里。“德兄,好消息好消息,默涵这次立大功啦!”看见承德,天敏马上报喜。“默涵,你咋又黑又瘦,这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吧?咋这么快就回来了?情况咋样?还顺利勿?”承德看到默涵又黑又瘦,心里隐隐一阵痛楚:默涵这次出去肯定吃苦头了。
“不苦不苦。”默涵满脸笑容,把一叠订单送到承德手中。
承德迫不及待翻起订单,他一张一张翻,一笔一笔计算,翻完订单,承德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咋,那么多,侬是咋定下的?”承德心里迅速计算了一下,默涵这次拿回的订单大概有5万多银两。而且还有1000多两银票。承德感到有些惊奇,这货物没有发出去,咋就有了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