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静安区已经建立了一支目前在编94名的“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其中楼宇专职党群工作者84名,社会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10名,35岁以下的占44%,本科以上学历占45%,拥有政工师或社工师相关职称的占41%。还制定了《静安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方案》,党群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2004年,静安区委组织部在本市率先向社会公开招聘楼宇工作者,本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这则新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最终从全市17个区的233名应聘者中选拔了53人,组建了首批楼宇工作者队伍。
10年过去了,昔日的楼宇工作者今天还好吗?有多少“新生代”加入这个群体?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新老楼宇工作者。
组织白领交友活动
人物 田为顺(静安区第一批“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
2004年5月报纸刊登的一则消息,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我,由静安区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开招聘楼宇工作者,我毅然放弃了企业中层干部岗位,投身于“两新”党建。
在楼宇党建的初创期,非公企业对楼宇党建不理解,我们熬过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做”的艰难期。回顾十年“两新”党建历程,我最大的体会是:“服务传递关爱”,为企业、为员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是打开“两新”党建局面的金钥匙。我曾组织“缘梦之夜,牵手南西”白领交友活动,当场7对牵手,1对已结婚生子。10年里我结交了很多朋友,积累了3本名片簿,每张名片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付出的是辛勤汗水,收获的是“两新”企业和员工的信任。
建立楼宇立体服务站
人物 肖素华(静安区第一批“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
我原来在上海工具公司从事纪检监察工作,2004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应聘到静安区从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10年前,在我刚刚进入商务楼宇工作的时候,楼宇“两新”企业中没有一家党组织,在无上级党组织、没有行政支撑的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真的很难。2005年5月,凯迪克大厦入驻企业中一位女性白领中层干部因忧郁症跳楼自杀。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感受到,无论现代传媒如何发达,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用真情感动人,应成为新时期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来自河南农村的员工小徐,5岁时父亲车祸去世,依靠助学贷款完成了省重点大学学业。2007年,正当他母亲住院手术时,公司却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举目无亲的他,郁闷之下萌发了报复老板的想法。我了解这一情况后,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另一方面与企业协商,要求企业依法补偿。同时,我们与一家外资企业联系,帮助他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几周后,小徐拿到了7200元补偿款。现在他已在职读研究生,并成为了新的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
2010年,以凯迪克大厦为试点,我们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楼宇立体服务站,引入了白领午餐、天天果园、邮政快递、正章洗衣、心理咨询等21项公共服务产品,为白领员工从工作到生活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这些服务不仅在凯迪克大厦,而且已经辐射到附近的楼宇,企业、社区等共计7万多人次。
最初楼宇内非公企业党员不敢亮身份,到现在争着亮身份,特别是在企业招录员工时,党员优先,这也是10年来党建工作有效性的表现。
成功化解劳资纠纷
人物 曹越杰 (静安区第13批“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
我原是一名外企白领,从白领到党员,再到一名专职党群工作者,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在我过去上班的楼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女同志的身影,出于好奇,我与她交谈起来,才知道她是楼宇负责“两新”组织党务工作的。熟悉之后,我开始参加党组织牵头举办的各种活动。后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又当选了“两新”组织的党代表,觉得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为老百姓多做事,做实事。2013年,这个愿望终于如愿以偿。
“尽可能地站在‘两新’业主和员工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是我工作的座右铭。记得有一家企业和员工发生了劳资纠纷,已经发展到了去人保局劳动仲裁的局面,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赶到了解情况,多次和企业老总及员工单独沟通后,帮助他们安排时间面对面坐下来谈,最终大家都退一步握手言和,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劳资纠纷。
因为有“两新”党建,我的人生从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变成了一杯浓烈而又醇香的自制咖啡。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