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高考已结束,进入投档阶段。日前看到央视新闻报道,湖南省今年高考出台新政策,对三本线上的考生,考试科目单科成绩居于全省前万分之一的,增加一次投档机会。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这一政策有助于让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被录取,从而让“偏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文章,文章讲到一位报考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在面试时被问到个人的兴趣、特长时,这学生说他爱吃方便面,并祈愿将来要把亚洲各国的方便面一一尝遍,了解其不同的风味特点。面试官认为,该生为人坦诚,其他考生都大谈自己在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爱好特长,他却有勇气说出这一令人奇怪的嗜好;并且,面试官认定他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种近似狂热的好奇心,有可能促成他将来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就。最终,罗彻斯特大学录取了这个学生。
“因材施教”是孔子2000多年前说的,这位中国的教育先师留下的这一思想,其要害在于对“材”的了解,先有了解之准确,才有“施教”之有效。只看冷冰冰的分数,在这一点上是难以做到的。“材”就是学生,必须把每一个学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看做是一个个禀赋、气质、性情、爱好上独特的个体,进而发现其可取之处,可教之因。嗜好方便面,和“偏科”看似不同,一是饮食,一是读书。但是藉此能发现“材”的可取之处,可教之因,这是一致的。
其实,并不限于那位罗彻斯特大学的面试官,中国近现代的教育也曾有过类似的例证。钱钟书先生是最为出名的“偏科生”,他报考清华时,数学只考了15分,但国文特优,英文满分,被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钱先生日后学贯中西,是国内公认的学界泰斗。又如吴晗、朱自清等人,考大学时数学甚至是零分,都被慧眼识才而破格录取,后来一一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湖南省今年高考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尝试,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次问路。但是,对莘莘学子而言,对一部分人而言,却是一条展现在眼前的崭新的路。偏科生——不该是学子心中永远的痛!我希望,他们的前面,将会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