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两个“车改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两个车改文件提出,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应力争基本完成;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2016年底,公车改革全面完成。
地方样本做有益尝试
事实上,不少地方此前已在公车改革上进行有益尝试,记者选取沈阳浑南新区、杭州、昆明三地作为样本,梳理公车改革的探索和经验。
沈阳浑南新区: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
从2011年7月开始,沈阳浑南新区启动公车改革,将原有公务用车从422台减少到71台,减下来的公务用车通过社会公开拍卖等方式处理。车改后对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发放少量的交通补贴。
剩余的71台公务车,由浑南新区成立国资企业统一运营,实施GPS全程监控、计时计价收费,为政府提供公务用车服务。国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政府公务用车服务企业化运营、市场化管理。
自2011年车改以来,全区每年公车费用支出比车改前减少了1000万元以上。
杭州: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杭州市自2009年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除杭州市级四套班子,公、检、法及3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公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均在车改之内。
杭州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实施车改的副省级城市,所有局级(副厅级)领导用车都需要自行解决。第三批车改结束后,杭州市公车数量将从车改前约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三分之二。
杭州市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单轨制,即车改单位的公车一律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所得上缴市财政。货币化,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标准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300元。市场化,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
昆明:实行非货币化改革
昆明市的公车改革自2009年12月开始,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实行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根据各区近三年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平均数,测算出定额包干管理经费为每人每月400元。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至各试点单位,不分配到个人,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使用,使用情况按季度公示。
最高补贴标准不是绝对值
根据“车改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交通补贴标准确定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而根据《指导意见》规定,地方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50%。具体标准由各省级政府制定实施方案。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了一个标准,那么有些地方公共交通的保障水平相对低一些,还有人口、地理环境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一些,标准就可以适当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标准,这个也是强调从实际出发。”
即使按照最高比例,也意味着在地方,厅级干部的公务交通补贴不得高于1950元,这个数字相比于此前试点公车改革的许多地方而言,无疑低了不少。对此1998年公车改革方案制定小组的负责人宋晓梧认为,先试点的地区要按照《指导方案》做出调整:“有的可能过高一点,有的可能低一些,我觉得应该按照中央统一精神,加以调整。中央是给了一个幅度的,不是一个绝对的值,你可以按照这个精神调整。”
或将减少支出1500亿元
本轮公车改革将涉及约80万辆全国公务用车、近6400辆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公车。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分析,如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年度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如果把全国年度公车耗费的综合成本以若干年传闻中所说的3000亿元作为假设的具体数量依据,那么车改到位之后,每年因车改减少的支出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升公共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大好事。”贾康说。
简文 (综合新华社、央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