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老师,就算不那么文艺地比喻成“绿叶对根”,但关于哺育与感恩的情意,总还是在就学的那些年里深藏于心的。尽管当下“年节谢礼”、“毕业谢师宴”甚嚣尘上,但作为带着真切的爱与感恩的一种谢仪,我更欣赏的不是“现世报”,而是在毕业歌响起时聊表谢意;不是金钱、消费卡、月饼票、埋单吃饭那样简单且俗表的“酬谢”,而是更重真情重温、留言留影、谆谆希冀并重的“形而上”;不是家长越俎代庖,而是学生亲历亲感。
那一年,儿子幼儿园毕业前,就经历了那样一次自发的“绿意游”。
孩子们精心准备答谢词和各种节目,家长们充当外联,包下一辆大巴,租下东方绿舟几幢别墅,邀上事先对聚游行程毫不知情的班主任,浩浩荡荡向郊外一片绿肺出发。下午到达后,先是师生一起尽情游园、过勇敢者道路,家长摄影队帮助“抢镜”。傍晚聚会餐厅,早已被气球、彩带的简单装饰布置一新。家长中最有文艺细胞的一位担纲主持,孩子们轮番上台,献出拿手绝活。
表演中洋相百出,有的孩子念错了字,有的唱跑了调,有的带来了伴奏CD,却一下子卡了壳,50出头的班主任坐在一边,仍然被感动得泪光点点。记得我的大不点儿深情朗诵“感谢信”的时候,餐厅里没有那么低的话筒,担纲主持的小爸爸全程蹲在他面前举“麦”伺候,所有家长都被儿子认真而稚嫩的语调给震住了。朗诵词里对三年幼稚园生涯难忘片段的回忆,连烧完菜跑出厨房看热闹的大师傅们,听了都眼圈发红……
一起猜谜、一起游戏、一起分享成长蛋糕,典仪进行到月色朦胧后,孩子代表向两位班主任送上了家长们凑份子买的两份纪念品——是啥东西恕我已淡忘,反正不是以价位取胜,应该是纪念相册之类。那一晚,老师和孩子们混居在别墅里,记得儿子跟我说,那是唯一一次跟自己最喜欢的胡老师在外住宿。胡老师在儿子这一届学生毕业后不久就远嫁乌鲁木齐继续她的教学生涯,可是,到现在,逢年过节,她还会发短信、微信来嘘寒问暖……
那次集体谢师,分摊到每家不过500元上下,却留下了珍贵的视碟和记忆。那一片绿意沛然的芳草地,印证了师生间纯洁至真之爱。
转眼五年又过,这个夏天,儿子从小学毕业。经过自觉“凑合”,由10个家庭组成的亲子游团队即将奔赴台湾,班主任老师闻讯,带着孩子加入了进来。她自付团费,就是要跟大家在青山绿水间再温师生情。闻之,大家一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