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我喜欢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走。尽管今非昔比,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美丽。但是,熟悉的环境,心仪的景色,并不会随着变迁而意味着消失,岁月流逝,依旧触及心灵深处,勾起温馨记忆。
小学时候,我参加过区少年宫故事班。在老师的辅导下,获得全区少儿故事比赛第一名。少年宫主任找我谈话,问我:“有没有信心参加全市少儿故事比赛?”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居然接受了任务。这下可急坏了故事班辅导张老师。清晰地记得张老师是位中年妇女,面目清瘦,说话亲切,普通话里夹带些绍兴口音。她对我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她又列举了我在演讲中的不足,使我如坐针毡,想打退堂鼓。张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我,不要轻易放弃机遇,天下无难事,只要功夫深,她已经安排好时间,让我到她家去接受辅导。
我如约来到张老师家。那是河南中路广东路口的一条弄堂里,附近有家生产广式糕点的食品厂,因此,这里终年弥漫着鸡仔饼、葱油糕、软蛋糕等好闻的香味。
经过张老师悉心辅导,我演讲的故事《小淘气捉鬼》在全市少儿比赛中名列前茅。张老师高兴极了,经常约我去她家开小灶。有时,时间充裕的话,我会站在食品厂观看工人师傅生产各种点心,这才知道,一件小巧的点心从面粉投入,到添加辅料,直至成胚烘焙,要有许多道工艺流程。我想,如果没有张老师的辅导,我不过是面粉而已,这辈子一定不忘张老师的栽培之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年宫一切活动都取消了,从此,我和张老师再也没有往来。如今,张老师的家已经拆除,原址建立了黄金交易所,我每次路过,总会多看几眼,心里默念,张老师,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您的芳名,但是,在我心中,您的心如同黄金一般金贵,水晶一般透彻,学生王汝刚永远忘不了您。
念中学时,我经常会路过北京东路福建路,那里有座老闸桥,桥下就是苏州河。桥堍下有个皮匠摊,老皮匠天性乐观,喜欢边干活边与小孩聊天:“你爸爸妈妈结婚辰光,你去吃喜酒吗?”“你爸爸妈妈打相打吗?”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回答,往往引得老皮匠哈哈大笑。可是,附近弄堂里的阿姨妈妈听见一定不依,拿起旧鞋子就扔向老皮匠:“侬只下作胚,花老头。”奇怪的是,老皮匠打不回手,骂不回口,只是嬉皮笑脸,左右躲避。
夏天,西瓜上市了,苏州河更加拥挤了。农民伯伯摇着一船一船的西瓜,顺苏州河摇到十六铺关桥码头水果市场。经过验货,磅称,结算,喜孜孜地领到钞票,急匆匆把空船停泊在老闸桥附近,然后结伴上岸,白相南京路。夕阳西下,才背着大包小包回船,乘晚风凉爽,摇橹回故里。
一天中午,酷暑难当。我路过老闸桥,只见波光粼粼,江风习习,我快步跳上一只小船,坐在甲板纳凉,感觉非常好。不一会,发现旁边有只更大更气派的船,于是,我走向大船,用双手拉着船沿,铆足劲,准备爬上大船,突然,河水猛涨,浪花四溅,两船之间的距离随着风浪越来越大,我双手拉着大船的船沿,双脚踏着在小船边沿,力不从心,眼看要掉进苏州河,吓得我欲哭无泪。千钧一发之际,听见有人骂道:“侬格小鬼,什么地方不好去白相,偏偏要做落水鬼。”我觉得有人跳进小船,猛然拉着我的汗衫,让我站直身体,顿时化险为夷。这时,我才发现救我的正是那位老皮匠。我正想说几句感谢的话,就是开不了口,转身飞快跑上岸。
如今,往日破旧不堪的老闸桥已改建成为宏伟壮观的福建路桥。老皮匠和皮匠摊早已不知去向,但是,我每次路过这里,总会轻轻呼唤一声:皮匠老伯伯,谢谢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