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7日至9月9日,“零距离:王晓辉微水墨艺术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同时同地,另一个展览“罗曼·西格纳——影像与电影(1975-1989及现在)”也正在展出开幕,一场“微水墨”与“微影像”之间的对话,也开启了人们对“微”时代艺术的思考与展望。
◎微水墨:
麻雀虽小包罗万象
提到水墨,很多人不免会将其看作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总觉得是普通人看不懂的高雅艺术,然而此次展出的王晓辉“微水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微时代”传统水墨的转变。178件“微水墨”作品大多是宽不过10厘米,长不过20厘米的小型作品,然而丰富的题材却显得更加包罗万象,肖像、人物、山水风景等应有尽有。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微”作品,是因为王晓辉使用便于携带的小尺寸画具,让他能够走到哪儿画到哪儿,随时记录下当时的所见与感受,更加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与生命的热情。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一切似乎都在简洁与便利中展开,艺术也需要更快更方便地与观众接触和交流才能活跃起来。王晓辉或许不是定义“微”艺术的第一人,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水墨这个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生命力。
◎微表达:
不求大气只为真实
尽管我们身处于“微”时代,但当今画坛上中国画的创作却并非以“微”为主,相反,尺寸大、内容空的大型创作屡见不鲜,这难免会让人感觉中国画束之高阁,且没有新意。王晓辉的“微水墨”正是利用了小而真实的题材与风格,成为了水墨画中一种独特的存在,此次展出突出的“零距离”也恰恰说明了“微”的好处,观众感受到了一幅幅“微水墨”作品中的真实,自然而然就能与创作者进行一番心灵沟通,这正是“微”时代拉近距离的体现。
固然,水墨的表达有其传统的一面,即便是信息化时代也不能全然否定其价值,然而不懂得变通,一味沿袭过去的手法或题材,只会让中国水墨这个“无价之宝”走入死胡同。归根到底,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哪怕同样是山水风光,也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用今人的意识来表达,这才是艺术真实能给每一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比起追求大气上档次的画风,“今天该画什么”、“今天能怎么画”始终是值得画家们一辈子思考的问题。
◎微思考:
平等交流“接地气”
中国水墨在当代艺术中应该说是既难走,也好走。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水墨需要保持一定的传统性,留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因此想要进行当代性的创新或是融合其他艺术形式,需要精准地把握守旧与创新之间的尺度,这很难;另一方面,正因为水墨创作拥有足够的民族性,如果发挥得当,能在当代艺术表现中更突出地展现中国特色,这是易;要在这难易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水墨在当代艺术中寻找到一席之地。
想要让水墨艺术被今天的观众接受,首先要思考的是:观众需要怎样的水墨?“微时代”通讯的便利,让观众能通过更丰富的途径接触美术,对于水墨这样的传统艺术,所要做的不仅是静态地展出作品,更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进行相关背景知识、作品、展讯等信息的传播,说得通俗些,就是要让水墨“接地气”。不仅是传播、展示的方式上要容易被观众接受,在创作中也应该更多地考虑观众的精神需求。艺术不该成为神圣而严肃的“学术”,没有观众的艺术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孤芳自赏,能让观众平等交流的水墨,才能摆脱文化形态的孤立,成为更有人情味、更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