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正中秋,我们走进了本报《国家艺术杂志》特邀的名画家丁筱芳老师工作室学画,享心灵大餐。中秋小长假虽已过,但秋月仍明,我们仍可全家一同望月、品茗。
丁筱芳,上海中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他擅长画人物,并将人物融于建筑、风景之中,以时空转换、场景切换等画面语言,从打破物象的组合逻辑和笔墨程式开始,把具象融于抽象、局部融于整体。在丁筱芳看来,作为一名画家,在继承和学习传统的同时,对于新的表现手法、新的表现形式要敢于大胆地尝试和运用,不能思维僵化、墨守成规。
1 头部勾勒用墨深浅得当
此次丁筱芳老师示范的作品为《静夜思》,在画这一类有人、有建筑、有月亮、有花草树木等画面比较丰富的作品时,丁老师建议初学者或处于求学之路的朋友们可先打个草稿,以帮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开始勾画头部,要用淡墨,比自己想象中墨色要稍淡,用笔也要紧一点,略带些控制,画到头发、胡子、眉毛等部位时,则墨色略深,与头部轮廓的淡墨勾线呈现对比,跳跃出层次。用笔可较干,在绘画中产生飞白效果,感觉自然。
2 衣纹道具线条自由洒脱
接着勾画身体衣服线条,用小号勾线笔勾勒,此时可以放一些,感觉就不用太紧了,随意自由点。勾好线后在原来的线条上皴一皴,增添一定的笔墨韵味。然后再画一些小道具,如酒杯、酒壶和鞋子等,要做到用墨心中有数,掌握好深浅,不要冲淡人物主体形象。
3 平涂石头产生肌理效果
以墨加点胶水再加些白色颜料,均匀地调开,再用羊毫提笔蘸上调好的墨,平涂于所需要画石头的地方,在画面将干未干时,在适当的地方用水化开,产生墨韵。待墨干时,再平涂一层,接着用浓墨点苔,如此便使石头产生出奇妙的肌理效果,同时画面的平衡感和透视感也得以建立。
4 树干沧桑树叶细中见骨
松树的树干以侧锋行笔的绘画方式,从中心向外勾,适当运用些枯笔,以凸显树干的沧桑和老辣。勾松针时树枝下部的松针以深墨勾勒,上部的松针则墨色略淡些,以产生前后纵深。
树丛的叶子在勾勒时要用细笔慢慢勾,建议用钉头描,起笔粗顿,如铁钉之头,头秃尾尖,起落有致,细劲中见骨力,如此勾勒,能使每个叶瓣呈现出生动鲜活之感。画时注意让这些叶子组合形成面,便能与石头的块面结构产生繁简对比,极具内在张力。丁老师建议大家多练习书法,对绘画时的勾线条很有帮助。
5 房屋窗帘曲直柔硬对比
画建筑房屋时,丁老师以直尺辅助作画,他要求每一笔每一根线条都笔直、严谨。但虽以尺辅助,仍要保留笔痕,有时在两根线之间用枯笔皴皴,就能有飞白的效果,显得轻松,不死板。画窗帘,则可尽情地放松、自由发挥,因窗帘的质地是布,所以要以曲线表现,如此便和整个房屋有了曲直的对比。此时需要静下心来,看看什么地方需要调整一下,或加些树干,或加些叶子,让整个画面看起来丰富,但也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氛围不受到局部的干扰。在画面结构、水墨运用、空间层次的疏密关系都充分兼顾后,水墨稿便基本完成。
6 人物肤色暖中略带些冷
接下来开始为人物上色,可以朱磦加点土黄加点绿,调出皮肤的颜色,此颜色的整体感觉是暖色调中略有些冷。上色时,先上淡色,再用笔蘸清水于边缘适当化开,让颜色得以自然过渡。待干后,再用略深一些的皮肤颜色,于颧骨、嘴唇等处点一下,让局部细节跳跃出来。
7 树丛屋顶晕染流畅灵动
为树丛所上的颜色与肤色相近,丁老师表示因为整个画面的构图已经很丰满,所以颜色不宜太过丰富,有些冷暖变化即可。树丛上色时,先以淡色很自然地晕开,然后再在高光的地方点一点朱磦即可。
屋顶颜色则可与石头颜色相近,依然是以墨加点胶水再加些白色颜料,但要略深于石头颜色,在涂完色后因笔中还留有原色,此时可蘸清水于房屋的门窗等部分进行适当的晕染,便能增添画面的灵动性和流畅感。再在檐角处上一些黄色,呈现些许变化。
8 背景细节烘托整体氛围
为背景上色时,可用蓝色加胶水加些许墨再加些白色,大面积平涂,如此能避免出现笔痕,以用来表现秋夜的天空。注意平涂时将月亮处留白,和树枝间也要留开一些距离,然后充分运用水的感觉,在空白处用水让颜色自然渗透,使树枝和天空产生交融,不显突兀。
最后再关注一些细节,为被子和头巾、腰带上蓝色;在灯的中心点一点朱磦,瞬间光亮跳跃了出来;用石青点苔。纵观整幅画面,甚少用重墨重彩,而是通过各种元素的交错渗透,以浓色墨韵的干湿混合渲染等技法,使得中心干净、人物突出、四周铺满,既保持与诗词中月夜思乡相吻合的情境展现,又贴近生活,呈现时代感。
子悦 整理 火麒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