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在儿时的记忆里,一直都与思乡及淡淡的感伤有关。但在丁申阳看来,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即便是相同的场景同一首诗词,由不同的人吟诵或书写,都会呈现不同的心境与情愫。
丁申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草书向来以气清神闲、骨苍神腴而闻名。提到草书,多有随性挥毫之感,虽说是情到浓时的一种体现,但有人会认为草书是书法中最简单,最不用去专门练习的字体。殊不知,书法皆有法度,很好掌握法度,才有书写的自由。著名书法家刘小晴就曾说过,草书需圆熟的技巧、深厚的功力、创作的激情、突发的灵感、强烈的个性、丰厚的学养与洒脱的放逸交织融化在一起,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空灵境界。可见草书之难书,还是让我们在丁申阳老师的指导下,学得一二吧。
丁老师以一支长锋笔在纸面挥洒,或急或慢,或抑或扬,不一会《静夜思》便跃然呈现。他告诉我们,草书如画,书写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创作前已经想好所书之字的结构、整体布局等,然后便一鼓作气流畅书写。丁申阳老师建议写第一个字可用浓墨,尤其是“床”字最上面的那一点,可充分利用生宣的特点,让其呈现涨墨之感;然后一路写下来,直到“霜”字时,墨已将尽,于是便让“举”字彻底展现枯笔之魅,并将其放大拉长;继而再以浓墨书写。
因为整首诗中有两组重复的字,“月”和“头”,丁老师将第一个“月”写成行书,第二个“月”为草书,而第一个“头”字是草书,字体略小,第二个“头”字为行书,字大且枯。纵观整幅作品,呈现多种变化,有墨色浓淡、枯湿变化;有字体大小、结构疏密变化;有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变化等等,故而于整体欣赏时,便有如行云流水,让人酣畅淋漓。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我们在丁申阳的这幅草书作品中,并未感觉忧伤,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恬淡与大气,似乎是传递,即便我们并未共处一地,但望向明月时,我们的心便能感应到对方,虽思之念之,但同时也笑之祝福之。凌洛梵 文 陈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