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窗絮语
文化基因的涵煦
朱绩崧
  朱绩崧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全国课程标准展台上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第二天,9月10日,不出所料,有的电视新闻里就有一批小学生在镜头前“之乎者也”起来,一个小女孩竟然用“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作赠言,献给讲台前的老师。我一百度,果然,柳宗元这句牢骚满腹的话给贴了搜索标签:“赞美老师的名言”。类似的还有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这根本不是赞美老师的呀!

  趋附一时风尚,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临阵凑出一番热爱传统文化的架势,试问如此做法,距习近平“嵌入文化基因”的要求,相去几何?只恐不仅难以奏效,更容易给身在此山中的学生一种错觉:古诗文就是拿来过节装点的。

  装点好歹还算有点实用性,接近生活,而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育的僵化路线,古诗文在不少学生的心中,就是死记硬背的一道道题、一张张卷,老师说这里是“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就不允许你认为是他“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古人之义、理、情、思,随着世易时移,本就需要今人下一番功夫才能体会。有时,光靠知性方面的努力还不够,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差可求得些许。只是横空加上这么一层应试的铁幕,隔人千里,要做好“文化基因”的培育,委实任重道远,非朝夕跃进可成。

  就在“文化基因”论有待正确解读与有力执行之际,习近平在专机飞往塔吉克斯坦的万米高空,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在我看来,这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接地气”,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要“高大上”,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标识。

  如何读好古诗文,“振其徽烈”,要提上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议事日程,刻不容缓。这将不再是零敲碎打式地逢端午、遇中秋,找三五稚童来在舞台上、荧屏前,字正腔圆来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低头思故乡”,而是要在整座文字般若的灵山之中,深挖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想宝藏,以此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戮力齐心投入崛起复兴的事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离不开“认真”、“踏实”。切不能沦为面子工程、形象任务,折腾一阵,懈怠多年。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其格调靠积淀,其品行重修为。照此想来,习近平最近两度提倡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不正需要我们戒绝时代泛滥的浮躁,静心努力地去“涵煦”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服务业尤其要培育诚信的价值观
受贿者的智慧
文化基因的涵煦
还有多少高玉伦潜行乡野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文化基因的涵煦 2014-09-13 2 2014年09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