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手里的房子多,中介等纷纷当上二房东,群租现象让人头疼;浦东外地引进的人才多,人才公寓总是紧缺。两大难题经过市场整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了一条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
今天,记者从浦东新区获悉,今年5月,唐镇启动了一种全新的代理公租房新路径,由政府委托的中介机构出面,以6年为一个周期,从居民手里收租多余的动迁房;统一装修后,成为公租房性质的人才公寓,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给有住房需求的人才。根据最新统计数字,已收到房子近600多套,完成装修逾300多套,完成装修的人才公寓已租出180多套。
群租现象倒逼新模式
唐镇位于张江功能区的核心区位,被张江园区、金桥园区、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包围”,加上外环边缘与环线内的租房价差,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32.16平方公里镇域面积内,居住着10多万外来人口,群租成了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近几年来,唐镇也频频开展整治群租行动,但治标不治本,症结还在于人才公寓缺口太大。近期,唐镇针对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和就业人口需求的调查摸底发现,张江现有28万从业人口,仅2014年就有1.8万名本科生及以上的人才在找房,而张江公租房只有6000套,远远不能满足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的居住需求。
如何为“群租族”找一个安稳的家,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此,唐镇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多次协商,将唐镇居民手中闲置的房屋收集起来筹建人才公寓,并以代理经租的形式,推向市场。既为人才居住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经济实惠的居住环境,又堵住群租房的源头,疏导居民手中闲置的房源,遏制群租行为。
首批房屋已全部租完
为了使人才公寓筹建顺利进行,唐镇成立了由镇党委牵头的工作小组,整合各方力量,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公租房租赁管理模式——代理经租模式:引进专业的、高资质的人才公寓租赁公司,由公司负责收房、装修、出租、续租、退租等一系列人才公寓的工作。政府与租赁公司签订协议;通过不定期抽查、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监管;对有违规苗头、消费者集中投诉的及时予以调查审核,情况严重的取消运营资格。
今年4月初,本地民营企业唐巢公司斥资1000万元注册代理经租公司,与唐镇镇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于6月初开始收储动迁商品房。最先启动的是位于创新西路333弄的唐丰苑小区。上海唐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裕佳介绍:“6月底推出第一批装修好的30多套房子,现在已经全部租完。”公司为每套公寓办理了第三者责任险和财产险,公共区域每周由专人免费打扫,并且为入住的客户提供健身房、桌球、乒乓等休闲健身场所和活动设施,考虑到年轻白领工作忙,没时间做饭,公司还将在10月份引进品牌餐饮和超市。
除了“公私合营”性质的唐巢,唐镇同时还在探索完全市场化的代理经租模式。7月初,引进上海青客时尚生活服务股份公司作为战略伙伴,与唐镇投资发展集团(镇级集体企业)合资成立了浦东唐青代理经租合资公司,通过完全市场化方式收房、租房,目前已在绿波苑等小区收房50套,第一批装修的4套房子已经全部出租。
租客房东都说受益
这种新做法,是否受到市场和各方认可?
■ 房东如是说——
房东费阿姨是名群租的“受害者”。她在绿波苑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毛坯房,5年前,她通过中介将房屋出租,当时约定“不改结构,不做群租”。结果二房东把房子隔成了一个个带卫生间的单套,出租给了4户人家!
今年6月28日租约到期,费阿姨听居委会介绍,唐镇镇政府推荐了一个公司,月租3800元,比中介承诺的每个月低200元,但保证不会有群租,有问题也是公司解决,她立刻决定了和政府推荐的公司签约。合同一签6年,唐青公司把费阿姨的房子恢复成原状,重新装修,很快就租了出去。
据了解,在6年内,无论房屋实际出租与否或市场租金升降,房东都能够获得固定租金收益。在承租期间,物业管理、安全防范、人员管理等工作的责任主体为租赁公司,大房东无需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
■ 房客如是说——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徐汇,“我在青客网上查到绿波苑有新装修好的房子,恰好公司班车在那里有站,就赶紧来看房了。”发现绿波苑距离地铁只有十分钟路程,而且,租房公司规定不能异性合租一套房子,徐小姐对此特别满意:“最怕一套房里男男女女都有,太不方便了。”她选择了一个3人套,月租1200元,进门用密码锁,“比一般的老公房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