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商场不了情(上)
普郁 俞暄
■ 中央商场
  ◆ 普郁 俞暄

  时下上海的中央商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发生在中央商场的许多故事仍令人难忘。特别是在那个没有票证就寸步难行的年代里,中央商场就像如今的大超市,各种价廉物美的紧俏商品应有尽有。除了购物,中央商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修修补补,几乎没有中央商场的老师傅们不能修的东西。当年周恩来总理提倡的“修修补补万古长青”的理念在中央商场得到了最好的弘扬。本文选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8期。

  名声在外

  对许多“老上海”来说,中央商场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央商场就好像是他们的老朋友,商场里衣食住行五金小百货,琳琅满目,让人常会想去那儿兜兜,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说起上海中央商场的来历,这个位于四川路、江西路、南京路、九江路之间的地块,早年其中有一条中央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小商小贩聚集在这条弄堂里摆摊设点,起初不过三五个货郎,七八张地摊,而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突然火爆起来。曾任中央商场总经理的苑国忠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海解放这段时间里,黄浦江上停了很多美国的兵舰。这些兵舰上有大量的生活用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美国大兵就拿了些多余的生活用品,到岸上来,要么换钱,要么换东西。当时有很多小商小贩看中了这个机会,跟美国大兵做生意,就找了中央商场。这里地理位置是很好的,离黄浦江最近,外滩过来就一条马路,沿南京路只有半条马路,逛南京路的人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淘淘,美国大兵从黄浦江上面过来呢,也很方便找到这个市场。”1946年拍摄的一段纪录片记录下了这个“洋百货”市场的红火程度。这里不仅有玻璃器皿、指甲钳、眼镜、打火机、手表等舶来品,而且还有奶粉、罐头、可乐等进口食品,可以说应有尽有。

  据《黄浦区地名志》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以高价引入了沙市二路16号底层大楼,开设“新康联合商场”,内设90多个柜台,再加上外面中央弄、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马路摊贩,这一带成了倾销美军剩余物资的地方,统称为中央商场。据一些老人回忆,解放前,这里每只柜台的租金要五两黄金。

  解放后,中央商场开始公私合营,陆续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讯、修配等7个部门,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淘宝场和修配地。据史料记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的最后一站是上海,当他们来到上海后,总统的许多随行人员和随行记者都慕名要求去中央商场逛逛。可见中央商场的名声已不仅限于中国。

  物超所值

  大多数上海老百姓对中央商场最难忘的记忆,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票证年代,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很多生活必需品还要凭票限量供应,于是,中央商场就成为解决上海市民生活需要的宝库了。曾任中央商场部门主任的朱民德解释说:“因为那个时候样样东西都要凭票子,自行车也要凭票子,彩电也要凭票子,那么我们中央商场就是成了‘拾遗补缺’。”

  当时,由于工厂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合格产品的比例较高,上海人把它们称为处理品或等外品。而这些产品虽然外观上有些瑕疵,但是质量与正品差不多。中央商场就把这些等外品采购过来,因此在一般的商店要凭票供应的商品,在中央商场就可以用很实惠的价格买到。那个年代的上海老百姓,过日子就是图个经济实惠,外观上的小毛小病,并不影响它的内在质量和使用价值,所以在中央商场常常会出现排队抢购的情景。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买“赤膊电池”的壮观景象。曾任中央商场党支部书记的池福群老人说:“‘赤膊电池’,外面一层包装是没有的,价钱只有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这种“赤膊电池”因为只卖8分或1角一节,低廉的价格使得天天有人排队购买,成了中央商场一个长期的“保留节目”。百货商店卖正品电池时,营业员总会用一个小电珠和一根电线来测量一下电量足不足,而排队买“赤膊电池”就没有这么地道的服务了。不过,顾客对中央商场还是一百个放心,因为这些等外品也是货真价实的。朱民德至今记忆深刻:“它(赤膊电池)是装在木格子里面,一格子是144节,一天大概要卖70格。”

  在那个年代,有事没事去兜兜中央商场,淘淘便宜货,成了许多会过日子的上海人星期天最快乐的事。这里的摊位沿街而设,虽然马路不长,但是你想从这头挤到那头,不花点力气是不可能的。上海家喻户晓的滑稽戏演员王双庆也曾是中央商场的忠实顾客,在他的回忆里,中央商场就像如今的上海城隍庙:“走进中央商场是热闹得不得了,里面人头济济,大家在淘货、兜着玩儿。”

  中央商场可以说是一个小商品王国,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早年曾是中央商场营业员的应蔚,也有着对中央商场的独特记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她,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从中央商场淘来的 “宝贝”。说起这些“宝贝”,她回忆道:“现在像古董一样了,我也舍不得扔掉。这儿有一双袜子,是做外货收购站的时候进来的,都是这种玻璃丝袜。1981年买的,三十几年了,买的时候一块零四分。袜子我是穿坏很多双了,就是这一双还不舍得扔掉。这个竹雕,当时是工艺品商店到我们这里来处理的,我搬家搬了五次,这个东西还舍不得扔掉,五块钱买来的。”

  那年头没有广告,但中央商场物超所值的好名声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排队抢购变成了常有的事。排队抢购的盛况也让应蔚记忆犹新:“天又热,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下面再凳子垫起来,要这样举起手来。你的东西递出来,后面的人才看得见,第一批的人永远是挤着的,拿起来这个‘两块’一叫,后面的人说‘我要我要’,这东西要几道人墙传过去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资讯
中央商场不了情(上)
吴昌硕评传
这样吃,白发变黑发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1中央商场不了情(上) 2014-09-15 2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