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此后大半个世纪,新闻系在高校中属凤毛麟角,很长时间里,国内新闻专业知名的仅“北有人大、南有复旦”。2001年起大学扩招,各校新闻专业呈几何级别的增长。1994年,全国高校仅66个新闻专业,至2007年已达661个。
面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复旦何去何从?新闻学院又如何仍居“业界翘楚”?“优秀记者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学出来的、闯出来的。”复旦校方与当时的上海市委及市委宣传部领导当机立断。2001年12月24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新闻学院,在国内属于首创。
人才培养“双通道”
共建协议构建了新闻人才培养的“双通道”:一个通道,复旦新闻学院全部的本科生、研究生,均可前往当时的解放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实习;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上海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也为学生敞开实习大门。复旦新闻学院的教师,也要去新闻单位挂职,熟悉新闻策划及采编流程,新闻系系主任张涛甫老师如今还是文汇报国内部副主任。
另一个通道,由沪上新闻界派出业务骨干,走进校门为学生上课。上海日报总编辑张慈赟主持负责《英语编辑》,解放日报经济部主任何洛先主持《财经报道采访》,讲课内容新鲜扎实,贴近新闻实践,受到学生喜爱。与此同时,解放、文汇、新民等主流报纸的年轻记者走进复旦课堂“充电”,学习专业硕士课程。
青年记者收益多
“双通道”模式带来了什么?新民晚报青年记者曹刚是共建最直接的受益人。2004年底,曹刚进入新闻学院研究生三年级,便享受到了共建的“福利”:走进新民晚报。“记者怎么深入基层精心采写,编辑如何巧妙排版、制作标题,视觉美编怎样画龙点睛、美化版面,我都亲眼所见。”他还掌握了许多一线采编技能:当所有同行都围着一个采访对象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另辟蹊径;一篇报道的开头和结尾都很重要,但开头往往更重要……曹刚深有感触地说:“在一线摸爬滚打获得的从业经历,是象牙塔里不可能学到的。”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卫视编播部新闻编辑潘桑榆走出复旦校门不到4年。去年上海自贸区成立,潘桑榆已能指挥现场记者如何采访、拍摄,由她做的专题片得到各方好评。“这得益于我在第一财经频道和央视新闻部的实习。”潘桑榆说。
名记名编上讲台
在共建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新闻学院的年轻教师。林溪声讲师2010年到东方网挂职6个月,亲身经历了世博会、东日本大地震等重大新闻的策划、编排,她说:“网络时代,新闻制作需要链接再链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新闻理念。”
上海主流媒体及中央驻沪媒体的一批名记、名编也走进复旦校园,或开课、或讲座。新闻学院2012级学生李昕阳迷上了文汇报评论员袁夏良的课,他说:“最喜欢袁老师做的标题。比方说,中国大妈热买黄金,袁老师的评论标题‘金大妈,不迷也难’,让人一下子牢记于心。”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曾到复旦授课,讲述自己多年的一线采访经历,许多同学与她成了好朋友。有同学会发邮件来,与姜老师讨论“现在社会上对记者的评价不高,我今后还要当记者吗”,姜泓冰则从身边的事例来反映新闻工作者的价值,鼓励同学先立德立志,才能做一个好记者。
探索传播新方式
校部共建的另一个成果是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及新的传媒手段。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介绍,通过共建,复旦成立了传媒舆情调查中心,这种舆情监测,已经证明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复旦原党委书记、新闻学院老校友秦绍德认为,共建让复旦新闻学院这块“老字号”依然绽放光芒,继续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中保持领先优势,为上海实施中宣部、教育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累了有益经验。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