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成立十周年。这家拥有120多年历史的世界500强企业,立足本土化战略,不断创新,在中国画出一道漂亮的成长曲线。
不追求颠覆式创新
在工业生产中,霍尼韦尔几乎无所不包。它生产的131-9A辅助动力系统令美航1549次航班在引擎损坏的情况下,成功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工业安防产品从先进的气体测试仪、无线网络传感器到最不起眼的口罩、手套;它还是全球涡轮增压器最大的生产商。
“我们在研发领域并非追求‘短平快’或‘颠覆式创新’,而是相对专注于几个优势领域进行战略性、持续性的研发和创新,以及对相关工艺精益求精地改进。”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盛伟立说。
在霍尼韦尔,不少创新细节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有些技术甚至已经有五六十年的积淀。新产品“商用空气净化机”内置四重过滤层,其中第一层的“二段式电子空气净化技术”由霍尼韦尔在1956年发明。
拆掉部门间“篱笆”
在张江,一个新工作室成为研发人员的新战场。它充斥着鲜明的色彩、奇形怪状的沙发和随时可以移动的隔墙。办公区域可以轻松分割,让跨团队、跨工种的研发和设计人员坐下来更开放地探讨问题。工作室里还有两间war room(作战室),跨职能的不同团队可以长期一同驻扎,在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协作。
商用空气净化器的研发,一开始只是环境自控部几个工程师的头脑风暴。“最初的样机很丑,问题很多。我们跨部门合作,各个击破。”研发中心首席研究员王莉说,怎么保持风力,求助涡轮增压部门;用什么材料提高污染物吸附率,求助特殊材料部门。
“‘一个霍尼韦尔’战略是我们的共识,即打破不同行业、不同技术领域,甚至不同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传统界限,真正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提供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盛伟立说,“一个”战略的最终体现可以是让为直升机设计的小型导航盒应用在普通卡车上,让在中国设计生产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其他国家。
做“中国式竞争者”
商用空气净化机最初产生于“种子基金”。“任何工程师都可以提出想法,经评估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开展实验论证,每个项目有6至10万元的经费支持,如果被业务部门看中,就能最终做成产品。”王莉说,每年“种子基金”将孵化40多个项目。
评估委员会由每个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标准仅看“亮点与成长性”,不看是否盈利。到2013年,霍尼韦尔中国区在80%的业务上可以自行设计并生产产品。
中国研发中心的实力与日俱增。王莉回忆说,过去,航空航天业务主要在美国,但中国市场需求强劲,总部却不相信中国工程师有能力做研发。中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拿出了飞机上泵与阀门的低成本解决方案,让美国工程师刮目相看。如今,霍尼韦尔在中国已有超过2000名本土研发人员。2013年,霍尼韦尔在中国创造出了600多项发明,拿到90多个专利。
在商业与技术上获得自主之后,霍尼韦尔中国区已不再满足于仅为本土需求而设计和制造产品。原本“东方服务于东方”的理念,现在则更多强调“东方为全球其他所有地区服务”,推动中国创造服务全球。
霍尼韦尔这几年设定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其他跨国公司,而是中国本土公司。“我们要做‘中国式的竞争者’。跟中国成功的公司平起平坐,我们的心态要更加开放、反应速度要更快,增长率更高。”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