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篮球的铁杆球迷,少年时代起每逢精彩比赛,就尽可能买张票子,挤进球场,看个过瘾。
当时篮球没有职业化,也不存在什么俱乐部,更没有赞助商。国内有四支属于大专院校的篮球劲旅: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南开大学和上海的暨南大学,那些名将诸如李震中、唐宝堃、王玉增、牟作云、邝耀雅、蔡演雄、王南珍等等,都分别属于那四个球队。抗战之前那次奥运会,中国参加了篮球比赛,队员也都是来自那四个球队。
照理说,上海的大专院校很多,但复旦只注重排球,持志大学也有篮球队,但是水平比那四支球队,显然要低一个层次,无法相提并论。
最最正规化的比赛篮球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0号的西侨青年会的室内篮球场,虽然面积不大,但楼上仍有和楼下同样数目的座位。在江湾也有新建的室内篮球场,那时江湾已经是郊区,晚上也不能在那里举行篮球比赛。如果举行,市中心的观众也不会去看球。
正因为这些球员都是大学生,他们主要的任务是读书,不可能以比赛为“正业”,所以比赛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为多,票价也不贵,我们中学生也负担得起。
话说回来,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南开大学都分别设在南京和天津,暨南大学的校队有时找不到对手,就和美国驻沪海军或海军陆战队比赛,他们球艺虽然一般,但那时中国篮球队员身材都是矮中挑长,但仍比现在的姚明要矮得多。美军篮球队有两个,一队名“海贼”,一队名“麦令斯”,两队各拥有一名身材特高的前锋,分别为洛克和莱茵。他们都是站在篮下,球传到手,就往下“灌”进去。
有时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和南开大学这三支球队也来上海,我们便有特别精彩的比赛可以看了。
当时篮球场上最风光的明星运动员就是李震中。他是所属球队的中锋,主力。由于身高仍稍逊现在的姚明,当时中国篮球名将都是抛物线式的投篮,美国海军凭身材高大已经是垂直地“灌篮”了,而李震中有他特殊技巧,虽然身高不及美国人,但他把球托在掌心,跃起时手掌与篮圈正好平衡,轻轻一推,球就进了,所以被称之为“托塔李天王”。我有幸观摩过不少次数李震中的“托球进网”,无比愉快。因为他的动作还有很多特别之处,有时跃起以后,遇到意外的阻挡,他会临时改变角度,在半空中呈现出一种难以设想之舞蹈美。
由于暨南大学就在上海,我观看暨南大学篮球队的比赛次数最多。蔡演雄和王南珍都是后卫,也是那次奥运会中国篮球队的后卫。他们两人要防卫的对手都是比自己身材高大的前锋,却又极少犯规,确有一些绝招。我看更主要的是心态。任何一场比赛,他们有一句口头禅:“慢慢交”。动作文明而细心。
曾经有一支球队,名为“宁绍”,究竟是同乡会还是某个企业所组织,不知道。其中有一球员,打球技术相当高。
印象中还有一些球员如:许文奎、张良雄、沈聿恭等,技术也相当好,他们属于哪支球队记不清了。其中许文奎,既是篮球运动员,又是足球运动员,所以他打球时路子不同寻常,投篮角度往往很特别,别人很难防守。
我在西侨青年会看比赛,多数是买楼下的票子。如果楼下卖光了,我才会到楼上去看。因为楼上第一排还好,第二、三排俯瞰楼下,多少总有些死角。再说,天气热的话,球员汗流浃背,汗酸气发散不开,就往上冲,在楼上更吃勿消。
西侨青年会的比赛裁判基本上是瞿鸿律或刘荷生,他们两位英语说得十分流畅,所以和“海贼”或“麦令斯”比赛时,也都掌握得很好,球队从未发生争执,观众更是口服心服,似乎欣赏他们两人的裁判,也是一种享受。
上海成为“孤岛”之后,西侨青年会的比赛比本来要少一些,水平要低一些。退而求其次,国光中学和光实中学也曾经有些比赛,那是不需要买门票的。国光中学的球队主要是王南群,毕业后进入大夏大学,放弃了篮球。解放后在上海银行界,是一个中层干部。另有包松圆,一直在篮球场上活动,后来也成了名将,到抗战胜利还没有退役。当年国光中学篮球队的中锋李祖德,技术很不错,因为实际上并不上课读书,所以生活毫无规律,不久就在人间蒸发了。那是很可惜的。国光中学的比赛基本上由闻宗元任裁判,此人也很公正,绰号闻太师,人缘不错。
当年的篮球运动和现在的篮球运动,无论在组织上或操作上都没有可比性,而且根本就没有听到过“外援”这种提法。但是,像李震中这样在技术上富有独创精神,像蔡演雄这样斯斯文文打球,球场上决不会发生冲突。这一些,仍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