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据《大唐新语》载: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向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至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不致远,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耻”字旁边是个“止”,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之心。《国语·越语》中越王勾践说过:“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因此有了卧薪尝胆与复国雪耻的故事。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王阳明在《辞封爵晋恩赏以彰国典疏》中指出:“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
一个无耻的人,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