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公司(下设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等)是一家以经营古旧书为主的书店。涵盖千年的古旧书,是文化人的最爱,所以书店有许多文化界的朋友。
有一段时间,中央首长来看书买书的很多,胡乔木同志来得最多。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上海养病时,几乎每天都来,跑遍了书店的每个书库。
汪道涵市长爱书,是书店的常客。来得多了,对书店情况很了解,关心也多一些。书店有什么活动请他,他一般都能参加。那时书店发展,缺少仓库,在他的关心下获批一块土地,建造了仓库。书店拟与香港合作,创办沪港合资三联书店。当时我国还没有中外合资办文化企业的先例,拖了好几年。后经中央有关部门同意,由上海市地方政府特批解决。
“文革”期间现代文学被作为文艺黑线批判,文学作家深受迫害,文学作品大量损毁。剧作家于伶因对江青历史较为了解,被关押九年,抄家十次,搞得片纸不存。“文革”结束后,他说:“现在我只能凭脑袋写书了。”老作家巴金、柯灵、陈伯吹、赵家璧等都到书店来找书,唐弢来得更多。为了解决书源问题,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开始影印现代文学书刊,得到了老作家们的支持与帮助。
北京人民日报副刊主编姜德明同志是书店的老朋友。在我们冲破禁区,影印出版现代文学书刊时,得到了他的许多帮助,包括舆论上的支持。一篇称赞我们影印出版《以一化万,功德无量》的文章(作者王观泉),就是发表在1980年6月9日《人民日报》《朝花》副刊上。最近我把拙作《书林岁月》寄赠给他,他在写给我的信中深情地说:“勾起了我对上海的回忆。(以前)我到上海,总愿住在汉口路的解放日报招待所,因为那里离贵店近。我忘不了上海书店赐给我的那些新文学版本,感谢和怀念店内的那些可爱的朋友。”
书店还有一些海外朋友。一位名叫山田奥的日本人,他爱好收藏古砚。上世纪90年代初,他选了一百多方编为《藏砚录》,拿到上海要求用上海古籍书店名义出版发行,他说这是中国的文物,只有在中国出版才有意义。我们满足了他的要求。英国的中国科技文化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每次到中国,都由胡道静先生陪同到上海古籍书店参观、购书。他和胡先生都对《道藏》很有研究,在他们的建议推动下,后来我们出版了全套《道藏》。
爱书人都是文化人。他们既是我们的顾客,又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从他们那里增长知识。
这几年古旧书少了,有一些稀见的上了拍卖场,淘书人感到遗憾。希望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十日谈
古旧书香艺苑真
明日起刊登一组《科普,让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