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作为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国内铁轨已长达2235英里。与此同时,英国基督教会伦敦总部也将“传医布道”之路,铺到了开埠仅3个月的上海。
受英国基督教会伦敦总部派遣,英国传教士兼医师洛克哈脱(亦译作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来到黄浦江畔开创医疗慈善事业。这年2月初,他在城内大东门租借的几间平房里,正式创建上海第一家西式医院——仁济医院的前身“雒氏诊所”。这位“仁济医院之父”在《在华行医20年》中记录:“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医院涌来,人们喧闹着,急切地要求就诊。病人不仅有上海人,还有许多来自苏州、松江和周边其他地区,远至崇明岛。”
面对众多病患者,几间平房显然已难以适应。1846年7月,一所中式平房新医院在山东路正式落成,取“仁术济世”之义,定名“仁济医馆”。当年《申报》报道:仁济医馆在开头两年的接诊病人数量高达1.9万人次,1844年至1856年的13年间,共诊治涉及内科、外科、眼科、妇科、骨科、烧伤科等各种中国病患达15万人次。
洛克哈脱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医学专家,近代著名文化人王韬称他为“刀圭精手”,“尤精于眼科……诸如痈疽恶疡、跌打损伤,治之多立愈。”
当时,肿瘤切除已成为西医的一大优势,仁济医院早期就顺利开展此类手术,救人无数。洛克哈脱更是备受称赞的“一把刀”。有个男性患者心急如焚地来到医院,恳求医生为其割掉长在前额上的一个巨大肿瘤,已经大到影响了右眼的视力。洛克哈脱将其安排住院。在氯仿麻醉下,肿瘤很快被切除。
在门诊病人都得到治疗的同时,医院还适时为部分贫民提供金钱和食物。完成白天的诊疗工作后,洛克哈脱还自己检查医院的药房,准备大量药物以备第二天使用。晚上,他还将第二次查看那些住院的重病人,并随时将意外或突发疾病的患者收治入院。
洛克哈脱“虽做院长亦不支医院薪水”,他整天忙得加班加点,像难以停转的陀螺。据估计,他在仁济医院的19年间,共诊治了20万人。好在有几位优秀上海青年来当他的学生和助手,其中有位黄春甫成为上海滩最早的华人西医师。洛克哈脱在自传中称赞这位年轻人“能非常出色漂亮地完成各种小手术,并且能对于各种常见病进行处方治疗。”黄春甫在仁济医院任职长达43年。
洛克哈脱率先在上海滩上推广免费种牛痘,在几个月内迅速推广开来。到1907年,种牛痘在上海滩推广普及,有一半以上10岁以下中国儿童已接种过疫苗。这项开创性工作为上海以后消灭天花打下了良好基础。
洛克哈脱曾撰文《鸦片速改七戒文》,揭露鸦片毒害,并摸索出一些颇为实用有效的临床戒烟方法。1864年,大清朝廷向洛克哈脱赐送“西来和缓”楠木匾一块,表彰他免费施药的仁心、手到病除的仁术。“西风东渐”,吹进了寻常百姓家。
十日谈
仁术济世的故事
两位教授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二尖瓣分离手术,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