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骑车,也难
乐梦融
  乐梦融

  开车,还是不开车?知天易,逆天难。

  想象一下,每月仅沪牌就有7000多张投放入市,如果这些车子自己会头尾排队,浩浩荡荡地超过了15公里。尽管如此,还是得一松一紧踩着油门爬高架,因为班还是要上的。

  前几天无车日,听闻交通广播里宣传BMW模式(自行车+地铁+步行)为健康出行,深以为然。于是,也就购入了一辆自行车寄存在公司,至少市区里兜兜转转可以靠它了,一辆普通自行车等价于一箱汽油,堵车的情况就更不会发生了。

  但是,健康的出行方式,就一定令人安心了么?实践下来,却还是存在一点别扭。

  一次出行中,车胎被钉子戳出了洞,推行15分钟,没见到一个自行车摊,倒是路过若干汽车快修店,但拒绝协助。好不容易在小巷门口找到了肯帮忙的助动车修理工,工人边修边开导:“方圆N里早没摊位了,你也不看看是什么地段,马路一放地铺,城管也要管。再说,为了三五元耽误15分钟。拜托,下次别来找我。”

  另几次出行,是前往几家酒店和饭店,保安指挥着汽车车辆各就各位,却告诉骑车人,酒店、饭店不提供两个轮子的寄存。

  有心地查阅下手机APP里的交通软件,同样缺少为骑车人提供服务的讯息,比如,哪里有修车铺以及哪里有停车位。当然,这些服务性的APP不会有什么利润,图利的商家是看不上的。

  中心城区行车难、停车难的困局,寻觅破解之法不仅需要仰仗高妙的城市规划,投入更多的公共交通,更需要改变出行观。

  为骑车人解决一些后顾之忧,投入不多,方便易行。更何况,翻阅有关上海街道的水彩图册,街巷里、林荫道上、街心花园旁,总停放几辆自行车点缀着街道一景。如果画一幅市中心的老马路,图里没有自行车,就像山水画里缺了亭台楼榭。

  最后要说,开饭店的老板都知道,食髓知味的回头客很重要。如果让愿意尝试零排放零污染的骑车人感到处处掣肘,那么本就慵懒、本就摇摆的上班族,还是会一拍脑袋:罢了,我还是开车去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申城社区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广告
信息公开是国企改革的必须
再见,苹果
骑车,也难
医患关系要谨防“细节性破坏”
“云里雾里”
高考选科,“轻松”不是第一位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骑车,也难 2014-10-10 2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