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载: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寻找、索取、探求、追求、要求、请求、乞求等等。古汉语一单音词演变为现代汉语若干双音词,这种强分可使表意更加精确。但,理解孔子所说之求,不宜仅用一个现代词。否则,过于简单,不再有丰厚之意味。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他。”这是孔子的一大创见。据《礼记·中庸》所述,孔子还有形象化的具体说明:“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简明同君子行事有相似之处,没有射中靶心,要反过来检查自身。孔子的这个比喻引起后世儒家特别关注,引以为典,大谈特谈。其中以孟子最为突出,他说行仁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明先端正姿式然后开弓,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省而已。(《孟子·公孙丑上》)
鉴于孟子把这一论点发挥到了极致,故单列一段介绍他另一番话,供读者朋友细读之。该文在《孟子·离娄下》,大意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在于存心。君子内心存仁,存礼。仁者爱别人,礼者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恭敬他。假定有个人,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自我反思:“我必是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是有不尊重别人的地方,不然他这种态度怎么会出现呢?”反思以后,有爱心,又有礼,那人的蛮横无理仍然不改,君子一定又反躬自省:“我肯定有不诚实的地方。”自省以后,愈加诚实,那种蛮横无理还是一样,君子就会说:“这个人是个狂妄之徒罢了。即然如此,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何必责难呢?”依孟子所说,君子在无理面前,首先是一再反省自己。不过,以检讨自己为前提和基础的退让与迁就,亦讲原则,且有限度。注意最后那句“于禽兽又何难焉”,心境依旧是平和的。
日常生活中,发展事业中,追求学问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问题。此时,君子向里用工夫,“内省”(颜渊篇),“内自省”(里仁篇),“内自讼”(公冶长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篇),亦即“求诸己”。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或说是儒家主张的精神提升、境界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这种方法的思想根源在“为仁由己”(颜渊篇),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其根源亦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传》),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衰竭,清醒的君子追随天的步伐,时时寻求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奋发图强。
“求诸己”的目的是:自觉。
一般人不觉悟,并且不主动要求觉悟。他们在复杂的生命和生活之中,从不审视自己,眼光总是向外看。他们几乎无时、无处、无事不在寻找和思考外界对自己的阻碍、压制、打击,不仅针对他人,而且针对一切外在因素,如环境、时间乃至天气等等。结果,必然怨天尤人。所谓“小人求诸人”,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