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百姓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记几十年如一日的“三无官员”汤庆福
~~~——记几十年如一日的“三无官员”汤庆福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妻儿几十年没搭过一次“顺风车”
——记几十年如一日的“三无官员”汤庆福
胡晓晶 吴晓雯
■ 汤庆福(中)工作资料照
  “他,不是因为伟大而不平凡,而是因为平凡而伟大!”从没体会过“拼爹”的汤奕飞,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在妻儿的眼里,汤庆福一点也没有一个副局级干部的派头,休息日和年轻时一样,会挤出时间陪妻子买汏烧、试衣服,也会和儿子到公园里放风筝、踢毽子。

  “很多重大构想提出后,都是在汤庆福手中‘磨’出来的。”熟悉汤庆福的上海外资企业协会会长刘锦屏却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上海外贸发展改革最快的时候,汤庆福的事业成长足迹可谓和上海外贸体制改革同步。比如:2001年中国加入WTO,上海的行动方案和各种应对措施,他是设计者和参与者;根据上海关于2003年实现“大通关”目标要求,汤庆福组织拟定了“大通关工作方案”;工博会、华交会、跨国采购大会、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等一系列项目,他也是破题人……

  然而,就在2013年6月20日凌晨,曾任上海市外经贸委副主任、上海口岸办副主任,退休后时任上海进出口商会会长的汤庆福,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可熟悉他的人们,怎么舍得将他忘记,直到今天在他们心中,这位无官腔、无官话、无官气的“三无官员”,还是“最名副其实、最没有争议的好党员好干部”。

  外人眼里的“一根筋”

  很多人,一旦坐热、坐实了领导位置,平凡和简朴的作风就和过去的办公桌一样,一并换了样。然而,汤庆福却不同,他几十年如一日一根筋地“耿”——公家的就是公家的,绝不能私用;办公事就是办正事,不必“特别关照”家庭。

  2005年,妻子胡小凤因为单位效益不好提早退休,想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汤庆福支持妻子找工作,但却和她“约法三章”——“自己绝不会帮忙”“不要影响家庭生活”“不开心就不要做”。这在不少人看来本是个汤庆福这个级别的官一句话就能搞定的问题,却“逼”得50岁的胡小凤重新啃书本去和年轻人拼,直到考出了助理会计师证书,才谋到了一份新工作。

  还有一次,汤奕飞因为摔跤而脚上缝了针,汤庆福让妻子骑车送儿子上学。同学看到后问小汤:“为什么不是你爸爸送你来学校?”,小汤回答:“爸爸不会骑车”。实际上,做了几十年的家人,胡小凤和汤奕飞一次也没有搭过汤庆福的“顺风车”。给汤庆福开了10年车的司机曹健生,居然是一直到汤庆福的追思会上,才第一次见到了老领导的儿子汤奕飞。

  要说起这一家子,房子就在海伦路上的一个90年代小区里。墙面斑驳、家具老旧,三室一厅一次都没有重新装修。有一年老丈人家拆迁,汤庆福主动请缨把二老接来家里住主卧,年纪也老大不小的自己两夫妻就打地铺,结果夜夜枕着隔壁4号线的过站声入眠,而且这地铺一打就是七个半月。其实,说到改善住房,老领导都为他操心过好几回,但汤庆福始终婉拒。而对于这样的“不近人情”,胡小凤却理解: “后来儿子大学毕业找工作全凭本事,他一点都没照顾;等到我第二次找工作了,他就对我说‘你是一把好刀子,现在只是暂时锈了,磨一磨就恢复了。’”而汤庆福的“小浪漫”,也只有胡小凤能体会,比如每年悄悄送出的生日礼物、出差时不忘给家里寄明信片……

  戴着起搏器和时间赛跑

  他被称为外经贸系统的“思想家”,是上海外贸改革的主要参与者。2000年初,他组织力量编制《上海外经贸“十五”发展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提出了新世纪上海外经贸第一个五年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尤其是在当时的困难形势下,他组织制订了2001年度出口商品配额的申领、招标和分配计划……用外经贸委多任领导的话说,“上海外贸业改革、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留下了汤庆福的足迹。”

  据市商务委副巡视员桑琦回忆说,系统里工作忙的时候加班加点多、有时甚至通宵,汤庆福作为领导每次都陪着下属一起加班,对工作中的下属而言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而东浩兰生集团工博会项目分公司的蒋树元还记得,和汤庆福一起在京工作时,“他常常忙工作忙到忘记吃饭,有次改稿子改到一点多,就只吃了一碗咸菜面。”有一年工博会临近开幕,大会主办方突然接到通知说神舟五号返回舱可以来参展,于是当时还要准备另一个展的汤庆福一个月身兼三项工作,不过由于腰出现了问题,只能戴着腰托一场接一场有条不紊地开会。还有在他退休前最后一次操办的华交会结束时,华东各省市同行自发将他历年来在会上看展、洽谈业务时的身影做成一页页PPT,当他走进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

  但谁知道,其实醉心工作的汤庆福,“心”也很累。2012年11月他去瑞金医院探望同事,意外自己却被医生开出“病危通知:心肌大面积坏死,连做“心脏搭桥”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须立即住院手术。但哪怕是在住院期间,他还是少不了戴了心脏起搏器再去赶赴一个又一个工作前线,每天的工作量没有减,工作标准也没有降。

  你以为爱钻研的汤庆福不爱自己的身体吗?其实,作为一个退伍回来、半路出家的外贸行业的“拼命三郎”,汤庆福买回家的心血管、养生、经络、药理等方面的专业书一大堆,妻子说他对心血管疾病药物的成分和副作用几乎可倒背如流,“常用极专业的术语同医生对话”。或许,正是对自己的身体太了解了,汤庆福才不得不戴着起搏器和时间赛跑。

  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

  生命中的最后一月,他带领上海进出口商会的同事,策划并首次发布了“上海市进出口排行榜”。从榜单内容就能看出他多么用心良苦,不仅设立了规模排行榜,还设立了增量排行榜;不仅有出口,还有进口排行榜;不仅有国有企业,还分类设有私营和外资企业排行榜;不仅有一般贸易,还细化到加工贸易和特殊贸易等方式的排行榜……

  生命中的最后半月,为更科学、更系统、更快捷地对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他拟定了上海货物贸易监测分析系统开发方案;

  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吃着保心丸的汤庆福上午汇报上海外贸企业出口精品展销会情况,本打算休息的下午又变成去各个科室与部下们交流,下午四点会回办公室修改次日在全国部分外贸商协会交流会上的发言稿,他亲自设定的主题是:“政府职能转变后,商协会该如何承接”。到晚上八点多,吃着保心丸已经连轴转工作了十多个小时的他,才起身离开单位再赶去医院,看望因突发脑溢血住院的丈母娘。

  市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丁士英说,那天汤会长离开时最后的那个背影,他久久不能忘。虽然已经过世一年半,但在汤庆福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系统里,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汤氏远景规划,依旧运行得有条不紊。“我虽然不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更在乎生命的宽度”。汤庆福的这句话,如今依旧在感染着不少在大时代里的上海外贸人。

  本报记者 胡晓晶 实习生 吴晓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留学热点/人才专版
大数据时代,创业只需一个好点子
妻儿几十年没搭过一次“顺风车”
新民晚报要闻·百姓故事A02妻儿几十年没搭过一次“顺风车” 2014-10-26 2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