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柯说,即使在美国,“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早已成为国会通过的议案,但疼痛诊疗还较为碎片化,大多分散在各个科室。而在我国,疼痛科已于2007年被卫生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和诊疗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建科,要求在二级以上医院中设立,这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做法。目前,在上海,三甲医院等均已设有疼痛科,治疗疼痛的范围相当广泛。
王永祥说,人们对于疼痛的认识有不少误区,比如,有了疼痛忍一忍就好,服用镇痛药会上瘾;术后疼痛有助于机体恢复;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病治好了,疼痛就会消失。其实这些都是陈旧观念。疼痛被现代医学定义为一种疾病,无论是平时的疼痛,疾病伴有的疼痛,还是术后疼痛,都需要通过正确治疗来减轻。而且,疼痛治疗一定要及早。
通常,疼痛可以分为两种,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疼痛可以分为三期,轻度、中度和重度。王永祥说,在轻度情况下,可采用非阿片类药物控制;进入中度疼痛之后,就需要引入弱阿片类镇痛药;到了重度疼痛阶段,则需要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事实上,这样的三阶梯治疗方案,只对90%的疼痛患者有效。对剩下10%的患者而言,需要启动第四阶梯治疗方案,采用微创性手术或药物干预。
神奇的是,世界上不仅有吗啡这样的镇痛良药,而且在人体内也能产生内源性吗啡物质,如脑啡肽,β-内啡肽,强非肽等,它们能激动相关受体,产生镇痛作用。王永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便在脊髓的小胶质细胞中发现了这样的受体和镇痛通路,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靶点。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