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学专家:疼痛须治疗不可忍
马丹 董纯蕾
  如果有一天,专攻疼痛研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一点也不令人吃惊。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发现大脑“GPS细胞”的三位科学家,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我国也纷纷启动脑科学计划。而今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预测热门人选,便包括发现了多个痛觉受体的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未来,疼痛研究也有可能像脑计划一样成为各国争相上马的综合性国家科研大项目。日前,新华医院疼痛专科主任医师马柯、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王永祥两位主讲嘉宾,在第186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讲座中表示,可喜的是,我国的疼痛综合诊疗与科研已走在了国际前列。

  马柯说,即使在美国,“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早已成为国会通过的议案,但疼痛诊疗还较为碎片化,大多分散在各个科室。而在我国,疼痛科已于2007年被卫生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和诊疗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建科,要求在二级以上医院中设立,这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做法。目前,在上海,三甲医院等均已设有疼痛科,治疗疼痛的范围相当广泛。 

  王永祥说,人们对于疼痛的认识有不少误区,比如,有了疼痛忍一忍就好,服用镇痛药会上瘾;术后疼痛有助于机体恢复;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病治好了,疼痛就会消失。其实这些都是陈旧观念。疼痛被现代医学定义为一种疾病,无论是平时的疼痛,疾病伴有的疼痛,还是术后疼痛,都需要通过正确治疗来减轻。而且,疼痛治疗一定要及早。

  通常,疼痛可以分为两种,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疼痛可以分为三期,轻度、中度和重度。王永祥说,在轻度情况下,可采用非阿片类药物控制;进入中度疼痛之后,就需要引入弱阿片类镇痛药;到了重度疼痛阶段,则需要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事实上,这样的三阶梯治疗方案,只对90%的疼痛患者有效。对剩下10%的患者而言,需要启动第四阶梯治疗方案,采用微创性手术或药物干预。

  神奇的是,世界上不仅有吗啡这样的镇痛良药,而且在人体内也能产生内源性吗啡物质,如脑啡肽,β-内啡肽,强非肽等,它们能激动相关受体,产生镇痛作用。王永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便在脊髓的小胶质细胞中发现了这样的受体和镇痛通路,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靶点。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留学热点/人才专版
医学专家:疼痛须治疗不可忍
南滨江复古骑行吸引300车友
首台航改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沪下线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4医学专家:疼痛须治疗不可忍 2014-10-26 2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