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艳:河南的原创舞剧《水月洛神》和《功夫少林》曾分别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和闭幕演出,话剧《红旗渠》来上海演出时,艺术节还专门举办了高端座谈会。在这个具有国际视野和评判标准的舞台上获得价值认同和艺术肯定,增强了我们的艺术自信心。
参演艺术节,对我们的剧目走向全国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比如《老子》艺术节后就开启了保利院线的全国商演。《红旗渠》则启动了全国32个大中城市历时两年的巡演。在艺术节亮相还能获得全球艺术圈的关注。在交易会、论坛等环节,不少海内外艺术家和演出商都在寻觅机会。
■ 沈阳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郑永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艺术性得到极大释放,并且其展现的艺术观与全球同步。艺术节语言类节目相对少,不受民族、国界、语言限制的节目比例很高,因此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得到彰显。而且,艺术家不受艺术形式的限制,如舞蹈家沈伟其实已成为艺术家——因为他在舞蹈里融入了画作、雕塑等,或曰,他冲破了舞蹈仅限于肢体表达的束缚。这正是当下国际艺术的走向,代表了剧场艺术的新高度。
■ 《剧本》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吴丹丹:艺术节已从平台的搭建者,成为了艺术观念的传播者,艺术人才的培养者,创作实践的推动者,重大项目的启动者,艺术产品的推介者,观众市场的培育者。”
■ 上戏导演系副教授石俊:艺术节在本土性建设方面还可以“深耕厚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9月在香港举行了系列演出《海上风韵》,既“很上海”又“很中国”。在“上海的上海”和“国际的上海”之间,还有一步叫做“中国的上海”。亦即要突破上海的边界,用一种辐射全中国的视角,才能看得远,看得深。这次的闭幕演出《贝九》,正是“中国的上海”的具体例子。因为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生命质感相当丰富,而上海交响乐团能与大师“对话”无疑显示了自信;此外,上海的歌剧团的合唱部分属世界一;洛桑芭蕾舞团也是世界最好的之一。这三者合一聚力,定标就清晰了。朱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