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会留意国内其他一些乐团的介绍,其中今夏刚刚成立的“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引起了我的注意。
“大地之歌”的首演曲目有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和柯普兰的《阿巴拉契亚之春》,这展现了指挥高健对于指挥现代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可惜我对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感觉一般,因此没有前去聆听。
直到9月27日,有幸第一次去聆听了演出,曲目正是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曲套曲《大地之歌》,众所周知,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乐团也讨巧地将此作为自己的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这首交响套曲的现场版,所以对于这个“大地之歌”的初印象既有期待又有些不确定。
当演奏成员一一上台之后,我不由得有些吃惊,因为都相当年轻,很多都是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但简历表明都是国内的翘楚。小型乐队编制,涵盖了各种乐器以增添声音的丰富程度,其中还包括了手风琴和钢琴,前者可谓是作曲家马勒的启蒙乐器。当晚担当女中音是活跃在世界一线的华人歌唱家杨光,男高音是国内青年才俊的韩蓬,除此之外音乐会还安排了在每一乐章前的朗诵和投影字幕来帮忙观众更好地进行欣赏,这也是应和了这部交响套曲的本身即选取自中国的古典文学,我们当然就有理由相信本土乐团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程度绝不亚于国外。
爱女的夭折,加深了马勒忧伤和孤独的情绪,对于死亡产生了冥想,有恐惧、失落与无奈,但就是这个交响套曲的名字一样,他仍热爱着大地,热爱着生命。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 第三乐章“青春”、 第四乐章“美女”、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者”以及第六乐章“永别”。从六个标题就可以知道整部作品整个节奏。我一直不太喜欢马勒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总显得有些拖沓,而开篇以及柔版乐章都是很不错的。这次“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对于前几个乐章的处理可以说是相当到位。特别是管乐部分和第一小提琴,这样好的状态也延续到了协奏部分,在指挥高健的引领下,整个乐团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达到这样的一个配合度实属不易。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个别乐器会在协奏过程中显得较为出挑或者被埋没。
在过去短短两个月中乐团举行了9场音乐会,演出曲目跨了两个半世纪,我觉得还是有些过于密集和跨度太大了。作为一个爱乐者来说,譬如维瓦尔第除了《四季》,还有大量的可听性很强的协奏曲,既然有了这么好一个室内乐团,我们就不再只希望在圣马丁室内乐团的唱片中听到了,期待下一次和“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相约在巴洛克音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