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和省市各级将投入的资金来看,鲁甸灾后重建的级别和钱款数额,都算是云南省所有地震灾害后,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但难度还是很大。”云南省住建厅抗震防震处处长张明接受采访时说。
地震后,鲁甸灾区流行这样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记者在灾区走访中发现,因为经济底子薄弱、重建成本巨大,鲁甸的灾后重建速度并不快,灾后重建的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始终在争论中。
“地震中倒塌或受损的房屋,很多都是老百姓两三年前借钱新盖起来的,现在又要重建,老账还没还清,现在他们没有能力再举新债了。”龙头山镇骡马口社社长杨绍华告诉记者。
按照目前的政策,恢复重建中,房屋倒塌或损害严重需要恢复重建的,每户将补助4万元,对特困户每户再增加补助1万元,一般修复加固的每户补助0.5万元。然而当地很多老百姓告诉记者,在受灾地区,建一栋8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需10多万元。“山下一块砖2元,运到山里就要5元,黄沙山下50元一立方米,山上要卖280元。”
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地震受伤最严重的龙头山镇,全镇12000多户5.4万人,几乎所有的房子都面临重建或修复。
两年前遭受过地震的彝良,地图上紧挨着鲁甸,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目前彝良地震的灾后重建也困难重重,截至9月份,只完成恢复重建项目总数的65%至70%左右,目前彝良灾区13万农户大约还有5万户左右住土坯房。
除了灾后居民房屋的重建,当地政府另一个更大的课题则是灾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在龙头山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基本成为共识,包括古文化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和地震遗址旅游等,但资金缺口很大。
其实,龙头山镇一带至八宝村一带,早在地震前,就要申报成国家矿山公园。要发展以矿洞为载体,以古代遗迹相串联的旅游路线,鲁甸县的龙头山苏轼文化和桃园伊斯兰文化地震之前就有不小的知名度。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