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慈欣 对科幻而言,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朱凌
■ 《三体》英文版海报
■ 刘慈欣作品
  ◆ 朱凌

  美国大片《星际穿越》的热映,在国内迅速刮起了一阵“科幻风”,稳步发展的中国科幻文学由此也被更多人关注。在中国科幻迷中无人不晓的刘慈欣坦言:“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而言,现在是向前展望、充满希望的时代,却不是最好的时代。中国科幻的真正繁荣、振兴,需要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要想得到认可,中国科幻作家还有很长的路。” 

  刘慈欣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14年他的《三体》英文版出版,五部作品将搬上大银幕……光环之下,这位被粉丝们评价为“靠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科幻文学提高到了世界级水平”的作家,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创作的道路上,以独行侠的姿态前行。

  1 第一代科幻迷

  隔着玻璃窗看完《大西洋底来的人》

  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三体》的英文版发布的活动现场,大批科幻迷赶来见心目中的偶像。而作为《三体》的作者,中国最当红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代科幻迷。“虽然在晚清时期中国就有了科幻小说,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都没有科幻迷这个群体。科幻迷和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不同,他们是很特别的一个群体,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强烈的认同感,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科幻迷才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出现。我就是中国第一代科幻迷。” 

  中国第一代科幻迷是如何养成的?那得要从刘慈欣父亲藏在床底的一大箱子书说起。儿时,刘慈欣常常把爸爸藏在箱子里的书一本本偷出来看。小学三年级时,刘慈欣第一次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 

  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科幻”这个词,当刘慈欣拿着《地心游记》问父亲这是什么书时,父亲告诉他,这是科学幻想小说。爸爸箱子里的几本科幻小说和《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被刘慈欣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之后,刘慈欣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和科幻有关的资讯。 

  “全国就那么几家科普杂志、几个出版社在出长篇小说,每出一部你到书店都能看见,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我全都看过。”刘慈欣说。 

  作为狂热的科幻迷,刘慈欣做过的另一件让自己想想都不容易的事情是关于《大西洋底来的人》。那个时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家庭。刘慈欣就读的学校的传达室有一台电视机。但传达室学生不可以进入。于是,在央视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吃过晚饭,刘慈欣都跑到学校的传达室门口,脚下踩着两块砖头,隔着玻璃窗看电视里播放的《大西洋底来的人》,硬是这样坚持着看完了几十集。 

  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刘慈欣去北京的外文书店找科幻小说,但那里的书都是几十块钱一本,根本买不起,他只能带一本英汉词典过去站着看。那时候的书店不让随便看书,看的时间长了,就会被店员赶走。

  2 《科幻世界》

  见证“业余作者”的成长

  初中时,刘慈欣第一次开始自己写科幻小说,“当时写的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抱着那种科幻迷希望把自己心中想象的世界与其他人分享的冲动写了出来,投给了天津的一个刊物《新港》。”初中生稚嫩的作品毫无悬念地石沉大海。之后,陆续有过几次投稿,也都没有结果。直到1998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刊登在《科幻世界》杂志上。 

  某种意义上说《科幻世界》杂志见证着刘慈欣在科幻小说写作之路上的成长。“我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最早也是寄给了科幻世界的社长杨潇,当时杨社长向好几个出版社推荐了我的书稿,但是,因为1989-1990年间,正是科幻市场非常低迷的时期,所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不过,杨社长依然联系了编辑,为我的书稿提了不少建议。”刘慈欣回忆说,“后来,我又向《科幻世界》投了几篇中短篇小说,唐风、姚海军等都给了我很多建议。”如今推出了英文版的《三体》,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是在《科幻世界》上连载。 

  至今仍自称“业余作者”的刘慈欣,依然保持着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发电厂的工程师。他说,这个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是必须坚守岗位,出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然而这个工作一年当中真正繁忙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剩下的时间,“你只要待在办公室里,看书,写作,不影响日常工作就行”。在这种不那么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里,刘慈欣完成了大多数的作品,包括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三体》三部曲”。

  3  五部作品将走上大银幕

  《三体》不会是大片

  让刘慈欣收获了名气和财富的《三体》,吸引的不只是中国读者。日前,《三体》英文版在亚马逊上发售,精装版与Kindle版首日销量分别夺取了亚洲文学类的第1名和第2名。《纽约时报》评价:“《三体》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和在其他地方一样,也没有人去深究它的文学成就。”《华尔街日报》则称:“这名发电站工程师指出,‘三体问题’其实也暗指了地球的环境危机。”美国最大的科幻出版社,托尔出版社这样推荐这部作品:“外星人截获了来自地球的信号,并计划侵略地球……这故事最终化为这部格局庞大、视野恢宏的科幻神作。”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部被引进美国的中国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给所有人带来了惊喜。

  小说走俏的同时,媒体上曝出新闻,刘慈欣的《三体》《乡村教师》《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五部作品,将搬上大银幕。其中,《乡村教师》确定将由宁浩执导。对于粉丝们最为期待的《三体》,刘慈欣的回答有着北方人的实在:“肯定不会拍成大片。电影艺术有自己的规律,《三体》这种比较另类的创意,一般会在小成本电影中体现。”

  对于最近热映的《星际穿越》,刘慈欣的评价是,可以打8.5分。“这部电影不是靠特技吸引观众,它有着优秀的科幻内核、构思和想象,是一个很纯的硬科幻。它欠缺的1.5分,是电影的开头部分节奏有点慢,也有一些明显的科学硬伤。”相比之下,他更喜欢诺兰的另一部电影《盗梦空间》,“《盗梦空间》那个想法也不新鲜,但是他用电影语言表现的不同层次的梦境有不同的时间流速,最后从不同的时间流速中一层层地跃出,十分震撼。《盗梦空间》就是特别适合中国拍摄的科幻片,投资也不是很大,不是靠特技,而是靠想法。”

  4 科学的神秘感消失

  对于科幻文学是致命的

  名气的光环并没有改变刘慈欣的工作生活。他依然在那个有点偏僻的小城里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在那里,作为作家的他,唯一与周围的人不同的是接到的电话比较多。

  作为科幻小说作家的刘慈欣是孤独的,仿佛一个独行侠在科幻的世界里前行。“我没有怎么融入科幻界群体里,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写,旁边没有谁可以交流。写作本来就是孤独的、幕后的事,不能离人群太近。你让读者见到的是你的作品,不是你本人,你是通过作品和读者交流的。”刘慈欣说。 

  《三体》之后,还能有新的突破吗?这恐怕是很多书迷最想问,却又最不敢触及的话题。离《三体》的第三部《死神永生》完成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年,四年里,刘慈欣几乎一个字都没有写。

  “没有写出来,并不表示我没有创作,我时刻都在思考,只是还没有成熟的东西可以写下来。”刘慈欣说,以创意为核心的创作注定是十分困难和痛苦的,“没有瓶颈期之说,因为什么时候都很困难,尤其是很多科幻作家很长时间都不能发表一个字,等待的就是一个石破天惊,至少让自己兴奋的创意。”而让刘慈欣兴奋的创意,还没有成型,“曾经想过写一个关于能源的故事,构思已经成型,几乎要动笔了,却忽然得知,日本的一个科学家写过和我类似的想法。于是,我就放弃了那个创意。”被刘慈欣放弃的创意是一个关于月球的故事。大致的意思是,在月球的赤道上,贴满太阳能电池,然后用微波把能源传回地球。“大家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能源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会有相似的想法,并不奇怪。”

  科幻之源是科学,这些年,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过去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科学的神秘感正在逐渐消失,让读者兴奋不已的新创意越来越少见,科幻文学的衰落或许是全世界共存的问题。“科学催生了科幻,如今却是要杀死科幻。”刘慈欣说,“科学的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对于科幻文学创作是致命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新民图视绘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刘慈欣 对科幻而言,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刘慈欣 对科幻而言,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2014-11-30 2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